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七上))

四川小唐

一、《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思想(教材七上P50)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集大成论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核心是“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想、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二、《论语》中的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髫( tiáo )

年:女孩七岁。

始( chèn )、龆( tiáo )年:男孩八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此”“龆年”或“髫年”。)

总角:泛指幼年。

垂髫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指未

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教材七上P51《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 jī ):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ニ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古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外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耄蹇( mào dié ):八九十岁。

鲐( tái )背之年: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三、出自《论语》的成语(教材七上P53)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已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后生可畏】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之不如今也。)

3.【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任重道远】意思是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教材七下P93)

6.【手足无措】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温故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论语.为政》:“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9【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言不及义】说话一点儿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11.【诲人不倦】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而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2【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师,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四、古代常见的敬辞(教材七上P31)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使用敬辞和谦辞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是谦称自己的父亲。常见的尊敬称有以下几类

1.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尊称对方父亲),令堂(尊称对方母亲),令郎(尊称对方儿子),令爱(尊称对方女儿)。

2.惠: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惠临、惠顾(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惠存(请对方保存)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3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指别人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垂爱(多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指别人对自己的重视)。

4.赐: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如:赐教(给予指教),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5.高:用于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明),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用于问别人在什么地方工作),高朋(敬称友人),高邻(敬称邻居)。

6.贤:对人的敬称,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1.敬称自己的弟弟,2.敬称别人的弟弟,3对弟子或年岁较幼之友的敬称),贤侄(对侄辈年轻人的美称)。

7.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伴)。

8,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十二章》中的孔子、曾子是对孔丘、曾参的敬称。(七年级上册P52《(论语>十二章》)

9.其他敬辞:

斧正:请人修改自己的文章。

莅临:称贵宾来到。

光临:称他人来访。

驾临:称对方到来。

驾:指车辆,借用为敬辞,称对方。

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

雅:用于称对方的情意或举动。

雅正:指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贵姓:问别人的姓氏。

贵恙:询问别人的疾病。

贵庚:问别人的年龄。

贵体:称别人身体。

贵干:询问别人要做什么。

府第:称对方之家。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足下:敬称对方。敬请:请求别人做事。

享年: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驾:称对方。

仁兄:对朋友(兄弟)的尊称。

叨( tao )光:沾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劳驾:麻烦别人。

高攀: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包涵:请别人原谅。

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教正:请别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做某事。

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

久仰:仰慕已久(用于初次见面时)。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高的人

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

五、古代常见的谦辞(教材七上P31)

常见的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外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舍”“令”外,谦辞还有“小”(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抽”(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家)等等。

1.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

亲属。如:家父、家严、家尊(父亲),家母、家慈(母亲)。

2.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

3小: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4愚:用于自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弟(向比自己年长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5.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已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6.敝: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7.鄙:用于自称。如;鄙人(谦称自己),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8.其他谦辞;

涂鸦:说自己的字写得很坏。

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见笑:被别人耻笑。

托福: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答语)。

叨教: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叨扰: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德薄オ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德薄能鲜:德行浅薄,才能低下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

望尘莫及: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

一得之愚:一得,一点儿心得;愚,愚见,谦辞。谦称自己的一点儿愚昧的见识。

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区区此心:区区,微小、微薄。形容微不足道的一点儿心意或想法。

愚者干虑,必有一得:愚笨人多次思虑问题,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得到一定的收获。也作“愚者一得”。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教诲

借花献佛: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恕不远送:不再继续送。恕,对方不要计较。

【附】敬辞、谦辞实例

好久不见说“久违”

初次见面说“久仰”

求人原谅说“包涵”

请人批评说“指教”

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说“拜托”

求给方便说“借光”

请人勿送说“留步圳

看望别人说“拜访”

等候客人说“恭候水

没能迎接说“失迎”

陪伴朋友说“奉陪”

谦称 无暇陪客说“失陪”

问人姓氏说“贵姓”

问人干吗说“贵干”

贵宾来到说“莅临”

欢迎购买说“惠顾”

欢迎询问说“垂询”

请人告诉说“见告”

称人爱护说“垂爱”

谢人爱护说“错爱”

称人赠予说“惠赠”

请人保存说“惠存끼

请人收礼说“笑纳”

归还原物说“璧还끼

称人之家说“贵府”

称己之家说“寒舍”

赞人见解说“高见”

称己见解说“抽见咔

的 称人儿子说“令郎”

称己儿子说“犬子”

称人女儿说“令爱” 称己女儿说“小女”

向人祝贺说“恭喜” 求人看稿说“斧正끼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宾客来到用“光临” 归还原物叫“奉还”

对方来信叫“惠书” 老人年龄叫“高寿”

木 祝人健康说“保重” 与人相见说“您好”

问人住址说“府上” 请人协助说“费心”

接受好意说“领情” 得人帮助说“谢谢”

身体不适说“欠安” 希望照顾说“关照”

请人赴约说“赏光” 需要考虑说“斟酌”

无法满足说“抱歉” 言行不妥“对不起”

慰问他人说“辛苦” 迎接客人说“欢迎”

客人人座说“请坐” 临分别时说“再见”

送人远行说“平安”

9.其他称谓

八拜之交: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子弟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肺腑之交:指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又称为"生外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 chǔ jiù)交”。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友谊深厚。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认的朋友。

竹马之交:指童年时就要好的朋友

六、古人的名、字、号、称谓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

1)名:是在社会上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2)字:一般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又叫“表字”。在在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如“孔门十哲”之一的宰于,子子我,“予”与“我”同义;三国坦蜀国丞相诸身亮,子明,“亮”与“明”同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端术赐,子子贡,“赐”与“贡”反义;南宋理学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反义

3)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有的以住地和志趣等为근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十封材七上P15)、杜雨的少陵野老(教材七上P63)、蒲龄的聊斋先生(教材七上P105)等。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撖,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等。死后由息帝颁赐的荣称叫“谥号”,如宋朝朱熹谥号“文”,人称朱文公(教材七上P38)等。

4)称谓:

①称官地。“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龙标指王昌龄,原为唐代县名,是王昌龄任官之地。(七年级上册P15《古代诗歌四首》)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指陈( shi )。太丘,县名。(七年级上册P30《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称官职。“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指谢安,太傅为官位名。(七年级上册P29咏雪》)

“岐王宅里寻常见”,岐王指唐玄宗的弟弟李范,被封为岐王。(七年级上册P63《江南逢李龟年》)

③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元方时年七岁”,元方是陈纪(陈的长于)的字。(七年级上册P30《陈太丘与友期行》)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是卜商的字。(七年级上册P52《く论语>十二章》)

七、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元宵”。

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灶神(土地中),祈求丰收。(教材七下P119陆游《游山西村》)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伍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教材七上P119李商隐《七夕》)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指阴历九月初九,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插茱黄免灾的风俗。(教材七上P64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辞旧迎新。

八、诗歌常见意象

1.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春来北国,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的伤感。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七年级上册P15)

2.秋。(1)表达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离别之苦、思乡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七年级上册P16《古代诗歌四首》)

(2)豪迈、豪放、开朗、豁达、喜悦(天高、气爽、云淡)之感。刘禹锡《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七年级上册P140《课外古诗词诵读》)

3.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也名“杜宇”。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七年级上册P15(古代诗歌四首》

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之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七年级上册P16《古代诗歌四首》)

5.海。海蕴含着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七年级上册P14《古代诗歌四首》) 6.日月、星汉。表达磅礴气势。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七年级上册P14《古代诗歌四首》)

7.雨。暮雨、夜雨表现悲愁、悲壮意境。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七年级上册P140《课外古诗词诵读》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七年级上册P141《课外古诗词诵读》)

8.明月:古诗中多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七年级上册P15《古代诗歌四首》)

关注我,学好语文。

关注我,学好语文。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胡石英,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308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