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书法家协会”,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书法大家?

青青

古代没有“书法家协会”是真的吗?

其实不然,古代可能没有现代这种名义上的书法协会,但是也有自己的书法绘画圈子,也有自己的交流群体。

书法协会本身就不是官方的一个组织,属于民间组织,当初也是几位老一辈书家在文革之后为了书法的复兴而建立的民间组织。对于书协,现代人有很多的不满、嘲讽,但也有很多人看重这块金字招牌,想尽方法混进去拿个书协的证书。书协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举办各种书法交流活动(比赛),推动书法的普及工作,这些年书协也确实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那么古代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形式的书协呢?这里可以告诉大家,虽然没有这种标准意义上的书协,但是在古代,每个不同时期,也都有各自的文化圈子。

在古代,书法和诗文、绘画结合的比现在更加紧密,很多古代的大咖都是书法家、画家、文豪的结合体,这是现在的书法家很难比拟的。因此,在古代这些文人也会经常在一起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也更加广泛,而不是只集中在书法一项上。

例如,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雅集: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等,都是著名的文人聚会,目的就是进行各种文化交流。其中,兰亭雅集参见的有:王羲之和他几个儿子王献之等人、谢安家族、郗昙等42人,其中王家、谢家、郗家都是当时著名的士族,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族。日常他们也会经常在一起切磋一下诗书。

北宋著名的西园雅集,当时的驸马王诜曾邀同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园,模仿兰亭雅集进行文化交流。元代末年的玉山雅集也是这样的名人聚会,而且更加频繁。

除了这三大著名的聚会,私下这些志同道合者还会进行日常性的各种交流,例如赵孟頫曾经在杭州时期就和鲜于枢、邓文原等人组成了一个杭州文化圈,经常会和当地的文化名流进行各种交流。明代还有以文征明为首的吴门书派、以董其昌为主的云间学派等等,都可以看作是类似当今书协或者画协的这种组织,只不过更加松散而已。

除了这些民间的,还有官方的,例如李世民当时开班办书法课,就搞出了弘文馆,宋代有翰林院,元代有文渊阁、明清的翰林院等等,这些都官方组织都聚集着当时的文人名士,那书法的交流也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古代虽然没有“书法协会”,但类似的文化交流从来就没有缺少过。

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的书法家?

首先:

古人以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不像现代人,写毛笔字纯粹是为了玩书法。古人没有手机、电脑、互联网,日常的学习、笔记、文化交流主要靠写字,所以古人用毛笔写字的机会就多,写的多了,手自然就熟悉,就像卖油翁说的:“唯手熟尔”。

其次:

古人写字关乎着自己的命运,古代因为科举制度的要求,写字不好就不能考取好的功名,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写字。如果说现代的学子,你规定写字不好不能靠大学,那么你看肯定会出来一大批书法家。

第三:

现代书家的文化水平普遍不如古人。前面我们说过,古人书法和文化是不分家的,现代人书法是独立的一门艺术形式,虽然书写的内容也是诗词等文学作品,但大多数是抄写的,不是原创。而且关键是还经常抄出错别字、漏字,这都是经常性的错误。经常会看到一些“书法家”当众书写的时候,还要拿一本《唐诗三百》现看现写,感觉好无语。

书法是书写的艺术与文字的内容相互叠加的一种艺术形式,书与文相映成趣,这才是好的书法作品,你随便抄一首诗那就是写字,谈不上书法。

另外就是,我们今年才建国70周年,而从东晋的江左风流到现在已经2000年了,那些书法大家也不是每年都有的,也是1-2百年可能才会产生几个书法巨匠。因此,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谁知道再过一百年会不会再有一个书法巨匠产生呢!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狄光远,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254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