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季节 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季节

爱生活的丸子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暮秋,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经长江,时年50岁。这首七言绝句,约作于此时。

“暮”,狭义特指黄昏太阳落山时,广义则可泛指夜晚。此诗既写到了“残阳”,又写到了露水与月亮,故题目中的那个“暮”字当取广义。它不是片刻,而是涵盖了从傍晚到入夜的一个时段。

前两句写黄昏,写江中。“瑟瑟”,原本是西亚、中亚地区出产的一种青碧色的玉石,后来在古诗词里常用指青碧色。一道残阳,倒映水中,诗人却不说“映”,而下一“铺”字,何也?盖因“映”字太直,太实,不奇,不幻,一言以蔽之:缺乏诗意。而“铺”字则炼得十分精彩,有了它,那“一道残阳”就不再是水中的倒影,竟成了一匹红色的绸缎或一条红色的地毯,横铺在江面,其美妙与谲幻不可胜言了。更令人击节称叹的是,在诗人笔下,那匹红色的绸缎或那条红色的地毯,并没有铺满整个江面,于是读者眼前乃呈现出半江碧绿,半江朱红,色块(更准确地说,是“色条”)对比鲜明,具有彩版画效果的奇丽景观。

后两句写入夜,写江上的天空与江畔的野地。“可怜”,这里是“可爱”的意思。“真珠”,即珍珠。农历的“九月”,特殊之节气有“寒露”,故诗人写江畔的野地,于众多意象中特别攫出了珍珠般的露珠;农历的“初三夜”,特征之天象为新月,故诗人写江上的天空,于众多意象中特意选中了弓背状的月牙。只说“露似真珠”,自有江畔野地之花草树木隐约其中;只说“月似弓”,自有江上天空之星辰云气隐然其外。一首七绝,仅有4句28字的篇幅,势不能毕陈万象。因此,像白居易这样以简驭繁,是最聪明的书写策略。

总之,此诗的前半与后半,是不同时间、相同空间的两幅画图,通篇则是两幅画图的叠印。前一幅画着重点在“色彩”——“半江瑟瑟半江红”;后一幅画着重点在“形状”——“露似真珠月似弓”。然而露白,月黄,亦非无色,虽未在字面上设色以强调,对于前一幅画中江水的红与碧,却不失为暗暗的衬托。一江流水,亦有形状。后一幅画中无数露珠的圆形,一弯新月的弧形,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得此不规则线条勾勒出的长江的映带,也愈见灵动。

在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中,赞美长江的优秀作品甚多。而在众多赞美长江的佳作中,白居易此诗尺幅千里,刚柔相济,兼壮阔与细腻而有之,真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季节 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季节

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季节

秋季。

准确说应该是秋季的深夜。

有原诗: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就知道准确日期是 九月初三啦。

参看:

http://wenwen.sogou.com/z/q795034967.htm?fr=ala1

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解读

白居易诗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呈红色主要是由于光的散射------“残阳”呈红色是由于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太阳西沉至地平线附近,太阳光需在大气层里穿越更长的距离才能到达地面,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黄、绿、蓝、靛、紫色光在“长途跋涉”中被空气中的微粒散射,而红、橙色光由于波长较长不易被空气微粒散射,能够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进入人眼睛,其中以波长最长的红色光为主,故“残阳”呈红色。

农历初三前后的月称为上娥眉月,是在傍晚出现在西方的天空,月面朝西,呈反C状。

半江瑟瑟半江红”是由于光的反射------流动的江水相当于很多小的平面镜,每个小的平面镜都可以成一个残阳的像,因此其本质还是光的反射。但由于江水流动,并非使得每个小平面镜都可以正好将残阳的像反射入人眼,因此给人的感觉是“半江红”。

露似真珠”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有间隙,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在液体表面,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相互吸引,由此表现为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促使露珠以最小的表面积的状态存在,而体积相等的物体中,只有球体的表面积最小,所以露珠总是呈球状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张静江,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182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