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前世今生(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的前世今生)

四川小唐
手打原创,欢迎关注

  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的前世今生

蜡烛,在没有电灯的几千年里,照亮了先民的漫漫长夜,也也见证了人类文明一步步向前;它是文人雅士的宠爱,更是王公贵族的专享;一步步,人类文明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往上,蜡烛也慢慢如乌衣巷口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先看一下文人雅士怎么浪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夏天,黄州团练副史苏东坡写了个小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红烛照红妆。

转手发了个朋友圈,一时点赞无数。弟弟苏澈、好朋友范镇、富弼、司马光等自不必说,都是秒赞转发,只有老师欧阳修发了个笑脸说:你还这么装逼,还点蜡烛看花?你买得起蜡烛吗?东坡大囧,回复:呵呵。

  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的前世今生

古代中国的文人雅士,是特别会浪的。看花就看花嘛,还非要喜欢晚上点蜡烛看,装得一手好逼。可苏东坡也不是第一个这么浪的,他是跟李商隐学的:

寻芳不觉醉流霞,

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

请客喝酒赏花,自己喝醉了靠着树睡了,夜半酒醒,客人已经走光了,点个蜡烛看残花。 浪吧!其实李商隐也是跟人学的,他学的是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可不是每一个文人雅士都能这么浪,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蜡烛可是奢侈品,而且是消耗性的奢侈品。真的不是什么人都能舍得花钱点蜡烛看花的。

  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的前世今生

烛,从火从蜀。蜀为葵虫。古时火炬多以苇麻做芯,外用布包裹,其样子像葵虫。

  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的前世今生

烛字

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商周时代的《周礼》、《仪礼》、《礼记》中已出现“烛”字,此烛非灯烛,而是一种火把、火炬而已。 未燃的火把通称为燋,用于把持的火为烛,置于地上的为燎。 宁夏海原出现的插入室内墙壁的油楹树枝,江西瑞昌发现的用竹签燃照以及周代的火炬照明,为最早的“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的前世今生

上古 烛字

在先秦典籍中,特别是周代礼仪的“三礼”中,“烛”字频频出现。《礼经·曲礼》:“烛不见跋”。是说晚上到朋友家聊天,蜡烛烧到了把手的地方就应该起身告辞了。

春秋时,鲁国人颜叔子。尝独处一室,夜大雨,邻舍屋崩,有女子趋投之,叔子执烛于手,烛尽,焚燎以继至明。说的是天下大雨领居家房子倒了,领居家是个女子,跑到颜叔子屋里躲避,颜叔子手拿蜡烛,蜡烛烧完了就点着地上的燎,直到天明。这则小文,给我们明确记载了烛是手拿的,小的;大的有另外名字。不过这个人也真是不咋地,跟柳下惠一个德行,大雨天也不给人家弄点热水...

可以看得出来,商周的“烛”,就是现在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叫作“燋”。用手拿的小火把,叫“烛”。插在地上的大火把,称之为“燎”。树于庭院中的称之为“庭燎”。

  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的前世今生

烛的质料

有用麻蒸的,《周礼·司烜氏》:“坟烛”郑司农云:“坟烛,麻烛也。”《说文》:“蒸,折麻中干也。”即将麻剥去麻皮,用麻杆缚扎成束点燃照明;有用束苇竹薪的,《说文》:“苣,束薪,烧也。”苣即炬字;有用松木条的,松木含油脂多,易燃;有用桦树皮的,《玉篇》云:桦树皮,可以为烛,以其皮裹入松脂,燃以为烛,名曰桦烛,或曰花烛(即今日所说的“洞房花烛”的由来)。

奢侈品

原始的蜡烛都是使用植物或动物油脂,大概在公元前三世纪出现得蜜蜡才是今天我们的蜡烛的雏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蜡烛一直是王公贵族的专享奢侈品,它走向民间花了差不多两千年时间。《西京杂记》记载了汉朝时候南越国的贡品中就有蜡烛。西晋的石崇和王凯斗富,王凯常常吃瘪。有一回王凯说:我们家吃完饭都是拿糖水洗锅! 那个时候的糖也主要靠进贡,是奢侈品。 石崇马上命令下人:以后我们家做饭一律拿蜡烛当柴烧!——可见在晋朝时候,蜡烛还是相当珍惜货。到南北朝的时候,蜡烛稍微多起来了点,但还是主要是王公贵族们使用。

到了唐朝,朝廷专门设专员管理蜡烛,并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赏赐给王公大臣:

寒 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的前世今生

宋朝时候的与西夏的边境贸易中,蜡烛还是个必要重要的产品。宋朝明相寇准就比较喜欢点蜡烛,相府里到处烛火通明,连马厩里都有,还因此遭到过政敌的攻击。

蜡烛在中国真正走入民间百姓家,是到明清的时候。主要是蜡虫的普遍养殖和采用,蜡的原料多了起来。白蜡虫,成群栖息在白蜡树或女贞树上,雄虫能分泌白蜡﹐包围体躯。十三世纪的时候﹐我国就开始饲养白蜡虫以生产白蜡,另外,石蜡的开采使用慢慢多了,如此渐渐代替了动植物油脂和蜜蜡。

今生

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影响燃烧和照明质量。

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使烛芯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1809年,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和盖·吕萨克提取出了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出现了,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的前世今生

后来,进入石油时代,从石油中可以提炼出大量的石蜡,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在没有电灯的几千年里,蜡烛作为先民重要的照明工具,为先民照亮了漫漫长夜,见证了我们人类文明的一步步向前。从先前的贵族专享,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被文人雅士赋予了‘燃烧自己,照亮大家’的性格,‘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操守。到现在,人们的照明早已不依赖蜡烛,蜡烛成了一种仪式用品,做得越来越漂亮,用在婚、丧、嫁、娶、祭等比较庄重的场合,似乎,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一种新时代的‘礼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野叟观书,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95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