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是杰出的军事家吗?

浮光掠影知识网SEO专员

  王立群先生在《秦始皇•下》第8页中写道:“他的战略思想加快了秦灭六国的步伐,让军事强国赵国自毁长城。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军事家尉缭。“尉”是国尉,即秦国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缭”是他的名字。

  第9页:“尉缭以其杰出军事家的敏锐观察力,看出了嬴政残忍、缺少仁德,并且有虎狼之心——用人的时候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便会吃人。

尉缭是杰出的军事家吗?

  第10页:“尉缭著有《尉缭子》一书,这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宋朝编纂《武经七书》时,《尉缭子》与《孙子》、《吴子》一起并列为最重要的军事教材。

  上述文字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尉缭著有兵书《尉缭子》,担任着秦国最高军事长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战略思想加快了秦灭六国的步伐;他看出了秦始皇残忍、缺少仁德,有虎狼之心。

  真的是这样吗,显然王立群先生错了。

  第一,在秦始皇手下做官的尉缭是兵书《尉缭子》的作者吗?显然不是!

  兵书《尉缭子》中记载,魏惠王曾经向写兵书的尉缭子询问军事。魏惠王是与秦孝公同时代的人,早秦始皇100多年,那个与魏惠王谈论军事的尉缭子显然不可能再与秦始皇谈论军事。

  我们退一步替王先生解释:古代有不知名的文人,想使自己的著作得到君王的认可并得以流传,常有假冒名家的事情,也有假借与君王或名人对话,来阐述自己思想的事例。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尉缭子》的作者就是向秦始皇进言的尉缭,而兵书中记载的魏惠王向尉缭问军事,只不过是一种写作手法?

  按说这个解释是可以成立的,前提是问军事的君王不是魏惠王,而是魏文侯、魏武侯,或者随便其他什么人。为什么呢?

  因为既然是假借一个君王来请教军事,作者当然会找一位霸业有成,受人尊敬的君王,这样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引起其他君王的重视;或者找一位继位时国家孱弱,驾崩时国家变得强大的君王,以证明作者军事理论的效果。

  《尉缭子》中问军事的魏惠王恰恰相反,他接手的魏国,是其爷爷魏文侯、父亲魏武侯创下的盛世基业,可是到他手里却每况愈下。尤其是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如果尉缭假借他的名义撰写兵书,其宣传效果应该是适得其反,所以冒名说难以成立。

  兵书《尉缭子》的作者不可能是向秦始皇进言的尉缭,尉缭也不会假借魏惠王写兵书,据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向秦始皇进言的尉缭,与兵书《尉缭子》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隋书》中说“尉缭,梁惠王时人”,可信。向秦始皇进言的尉缭,只是魏国大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说客而已。

  第二,尉缭是杰出的军事家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史书关于尉缭的记载很少,《史记》只在《秦始皇本纪》中有一段不到200字的记载,全文如下:“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显然,在这不到200字的记载中,看不出尉缭有什么军事才能。如果据此来称赞尉缭是杰出的军事家,不免草率。

  第三,尉缭的战略思想加快了秦灭六国的步伐吗?答案更是毫无疑问地否定。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尉缭唯一为秦国做的事情,就是在秦始皇十年提出建议,用金钱收买六国重臣。可是,这样的建议早有很多人向秦始皇提出过。李斯早在秦始皇元年就曾建议过,时间早尉缭近10年。不仅建议,还有了成效。《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向秦王提出用金钱和利剑对付六国重臣后,秦王很赞成,“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弱顿、姚贾也都提出过,并且都得到秦始皇的赞许,而且还亲自去实施了。如果离间六国重臣的这条计策真的加速了秦灭六国,也应该是李斯在先,应得头功。弱顿、姚贾具体实施,也功不可没。尉缭充其量不过四分之一而已,而且有抄袭之嫌。说尉缭的战略思想加快了秦灭六国的步伐,岂非荒唐?

  第四,尉缭担任了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吗?有据可引,却难以成立。

尉缭是杰出的军事家吗?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注释“国尉”一词曰:若汉太尉,大将军之比也。可是,张守节并非句句是真理,他的注解有很多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首先《赵世家》记载,军士许历在给将军赵奢提了好建议后打了胜仗,赵王委他国尉,而他的上面还有更大的军事长官赵奢和廉颇。廉颇此时是赵国的上将军。在秦国,白起刚出道不久,就被秦昭王委任为国尉,此后又不断升迁。可见国尉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其次,尉缭这个国尉是在他老是闹着要走,秦始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封给他的,封完了司马迁就说:“卒用其计,而李斯用事。”尉缭的作用就是提建议,而具体实施则由李斯负责。尉缭不过是一个参谋智囊的角色而已。更何况,尉缭昙花一现,秦始皇26年的统一战争再没露面。反过来我们看对尉缭的任命,如果是最高军事统帅,也不符合秦始皇任命官员的规矩。即使是李斯,也是从长史、客卿、廷尉、左丞相30年一步步升上来,一下就把最高军事长官委任给新来乍到的尉缭,不合常理。

  明显不合理的注释,王先生不应该不加甄别地采信。

  第五,尉缭看出了秦始皇残忍、缺少仁德,有虎狼之心吗?

  这条不说了。我在《真秦始皇•智取六国》中解释过,尉缭偷偷地骂秦始皇,这样要杀头灭门的隐秘对话,我是不予采信的。

  概括起来讲:尉缭就是一个战国末年的说客,提出过一些建议,秦始皇听着有理,由于早就有人提出,而且早就这么做了,所以没有给尉缭钱,也没给他官。出于对宾客的尊重,秦始皇在饮食和服饰上做些姿态。尉缭不满足要走。为了防止尉缭带走秦国的机密,不得已秦始皇给了尉缭一个虚职,仅此而已。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www.fgly.cn/archives/32536.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46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