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自称“东方俾斯麦”遭谁怒怼

爱生活的丸子

  1896年,甲午战败结城下之盟一年后,李鸿章出访欧洲。

  当年5月,李鸿章首先到访俄国。

李鸿章自称“东方俾斯麦”遭谁怒怼

  他访俄的主要使命,是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加冕大典。顺便施展下引狼入室、以夷制夷的外交老套路。

  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负责李鸿章的全程接待工作。他对李鸿章素有耳闻,但也是初次见面,了解有限。5月3日,二人在圣彼得堡会面。两周后,一场突发事件,让维特对这位来自东方的使者有了深刻认识。

  1896年5月18日清晨,莫斯科数十万人汇聚莫斯科霍登广场,因为当天要举行新一代沙皇加冕典礼彩排,而且皇家分发礼物给臣民,所以很多市民商人甚至一些贵族一大早都赶过来了。

  不料想,天刚亮,好运未致,厄运却突然降临。

  临时搭盖的号称能容纳20万人的彩棚突然坍塌,惊慌的人们相互踩踏,几个小时候就留下了2000多具尸体,这即是震惊俄外的“霍登惨案”。

  悲剧发生时,作为清朝特使的李鸿章正在莫斯科访问,身边陪同他的是正是俄财政大臣维特。

  得知此事后,李鸿章问维特:这起不幸的事件是不是沙皇陛下已经知道了?

  维特讲:现在还不知道,但我们肯定要向沙皇陛下奏报的。

  李鸿章很轻蔑笑了一下,开始传授为官之道:为什么非要报告皇帝呢?可以把消息压下来啊。我处理这种事情比你们有经验。譬如我任直隶总督时,我们那里发生了鼠疫,死了数万人。但我在向皇帝写奏章时,一直都称我们这里太平无事。皇帝多尊贵啊,干嘛因为这点事让他操心呢。你们这些人啊,不会做官啊!

  李鸿章以为,这种老到的官场经验可以唤起俄方佩服,未曾想维特听了李鸿章这番传道,啼笑皆非,考虑到来访者的面子,他没有当面驳斥,而在后来的《维特回忆录》中如是写道:

  “在这次谈话以后我想,我们毕竟走在中国前头了。

  维特为什么这么说呢?显然,李鸿章的这番传道,不仅没有得到他的高看,反而是小看了。

  当时中俄都是封建型人治国家,但两者区别还是相当明显。我们知道,沙俄帝国自18世纪初就在彼得大帝领导下励精图治,进行了部分西化的改革,到了19世纪俄国的政治局面比起清国来,也较为开明清朗。官员开眼看世界,开口讲实话。而当时清国虽然搞了洋务运动,但官员们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实质改变,他们只是勉强张开睡眼,旧官场的张口说假话、欺上瞒下之风,依然盛行无阻。

  近代世界,崇尚的是自由平等,尊重生命。而在李鸿章这样的官僚眼里,百姓之命如蝼蚁之命一般不值什么钱,所以出了事,只要不触及到官位,别的什么都可以牺牲。这种为官之道,只为统治者一个人考虑,天子牧民,民如草芥,只要不翻天,就别让皇帝主子没来由地苦恼了。李鸿章摸准了主子的脉,得说假话时且说假,能遮掩处尽管遮,老佛爷太平,我也自在,至于地方上的乱子,总不至于一下子掀掉了李某的顶戴。所以,天大的事,先遮住了上头再说。可见,在李的内心里,根本没有近代进步的民本民权概念,他就是拿草民的本,换自己无忧的高位。

  这个样子的老朽官僚,无怪乎半文明的沙俄都看他不起。

  后来,维特在回忆录中谈及对李鸿章的总印象,直言不讳地说:

  “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没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

  俄国士大夫是这么看李鸿章的,那么别的欧洲国家又如何?

  当年6月,李鸿章结束了俄国之行后,来到欧洲后起之秀德国。

  此时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率领下,刚刚完成统一,且进行了宪政改革,在欧洲的地位如日中天。

  李鸿章主动求见俾斯麦。

  6月25日,二人在会晤。

  此此会面,俾斯麦只给了李鸿章十几分钟时间,在回答完三个问题后,他觉得礼节已到,就转过头与德国驻清国大使聊了起来,把李晾在一边。

  在西洋人画的近代中国漫画中,对俾斯麦会见李鸿章也涉及。漫画场景中,俾斯麦坐在上垂首一把大靠椅上,而为嘉宾的李鸿章只被安排了一个小椅子,看起来一高一低,一尊一卑,极不协调。就连俾斯麦脚下的狗,也对来自东方的这位中堂大佬翻起白眼。真是讽刺得辛辣够味!

  有趣的是,李鸿章和俾斯麦之会是中国作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些“热脸贴到冷屁股”的细节,却很少被提到。

  据传,当着这位铁血宰相的面,李鸿章还主动套近乎,自比“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反唇相讥:没人说我是“欧洲李鸿章”。

李鸿章自称“东方俾斯麦”遭谁怒怼

  显然铁血宰相对中堂大人不够尊重。但这不尊重是有理由的。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俾斯麦就进行过精准预言:

  “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

  战争还未爆发,这位德国首相凭什么认定中国必败、日本必胜?

  俾斯麦是根据他所见到的访德中日官员差距做出的判断。

  “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他说的只知道采购的代表官员,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自比“东方俾斯麦”。对俾斯麦而言,不是示好,而是侮辱。作为经常接触国外的外务大臣,李鸿章对西方文明并非一无所知,但知之甚浅。他在国外经常抒发无知慨叹,诸如“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竟然把中西差距,仅仅归纳为兵器差异,看不到西方强盛的政治本源。他把国外的议院等同于中国的都察院,还说这是汉朝就有的。李鸿章没有机会去感知欧美议会的优越性,相反根据自己的中国经验和亲身经历,反而认为议会制不好,就像中国官员之间钩心斗角党争一样。

  这个样子的李鸿章,目光短浅,给国家带来的是一个个屈辱条约,常被西方人视为笑柄。怎么可与威震世界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塑造者俾斯麦相提并论?

  在俾斯麦眼里,他欣赏的东方政治家不是李鸿章,而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史料显示,早在日本还未成大气候时,伊藤博文访德,就受到俾斯麦隆重款待,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在酒席宴喝的酩酊大醉,伊藤博文找到了自己的偶像,俾斯麦看到了自己衣钵在东方的传承人。而那位大言不惭的“东方俾斯麦”却被定格为旧士人,伪精英一枚,怎么可能拯救苦难中国、东方称雄呢?!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www.fgly.cn/archives/31244.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62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