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浮光掠影知识网
李鸿章是好人。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鸿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李鸿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2. 李鸿章简介
  3. 简介下李鸿章生平

一、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个人吧,复杂,一两句说不清楚。是一个很爱权的人。喜欢做官,不干实事。没好感

洋务派几个领袖都是各有千秋,左宗棠善于创办军械厂和练兵作战,沈葆桢长于造船,曾纪泽擅长外交,唯独李,求都挼不长,就只会做官。

不能单纯用好人坏人来评价,他的一生既有功劳也有错误,不能一概而论的。

李鸿章是好人。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

李鸿章是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

同时西方有视之为“当世三杰”者。但因其代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

家世: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末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所给其为嗣,改姓李。

李家世代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二、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43-221),汉末名臣,汉末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镇压黄巾的主要功臣之一、汉末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汉帝国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汉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人称、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尽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于。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曾经代表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他人评价:

梁启超在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中国降为二等国。”“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

三、简介下李鸿章生平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汉族,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式;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李鸿章在赴京考试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率团练收复庐州,次年又以克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治十一年(1872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外交上: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甲午海战后,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虽然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但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汹汹舆论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   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访问德、荷、法、比、英、美、加诸国,由于系亲身游历,他对西方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一再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回国后,面临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运动,他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为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后,李鸿章抵京收拾残局,向八国联军求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老来失计亲豺虎”,气恼交加,李鸿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我从各地找了与此相关的资料,整理后给你,希望可以帮助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鸿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鸿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www.fgly.cn/archives/142861.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6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