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怎成“近代中国胜日第一人”

浮光掠影知识网SEO专员

  现代一些历史爱好者认为,袁世凯是近代中国战胜日本的第一人。但殊不知,他所谓的胜日是什么成色。

  这话就要从头说起了。

袁世凯怎成“近代中国胜日第一人”

  早年袁世凯的成败都发生在同一块场地上。

  这块场地就叫朝鲜半岛。成也朝鲜败也朝鲜,这句话对袁世凯可谓刻骨铭心。

  查考历史,中国的国际地位,从与朝鲜的关系上,可见淋漓的体现。而中日之间的强弱对比,也不可或缺这么一块试金石——朝鲜半岛的宗主权。

  从公元前的西汉开始,朝鲜就一直是中国最亲近的藩属国,进入明朝中后期,中朝两国的关系走得越发近了。因为明万历年间,中国挽救了一次朝鲜亡国危机。

  这事就干系日本。历史上中国与日本有四场大战,其中三场都就围绕朝鲜半岛展开。这三场战争分别是:白江海战、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战争的发起方,不是泱泱大国中国,而反倒是岛中之国日本。

  因为从古至今,日本一旦羽翼稍丰,总是要先拿朝鲜试刀。所以进军朝鲜,便成为它崛起的一个象征。公元1592年,大明中国进入万历皇帝统治的中后期,国力渐衰,而日本这个时候却走入上坡,四分五裂的战国日本被草莽英雄丰臣秀吉统一,国力大增,就任关白(相当中国摄政丞相)的丰臣秀吉踌躇满志、野心外露,于是率20万兵征讨朝鲜。应朝鲜的请求,宗主国明中国万历皇帝派兵援朝抗日东征,双方断断续续打了七年拉锯战,最后日军因领袖丰臣秀吉猝逝而撤军,明军付出很大代价,帮助朝鲜取得“壬辰卫国战争”惨胜。统治朝鲜的李氏政权保住了,尊明朝为“永世的父国”,故此朝鲜人对明朝的感情非常深厚。今日半岛尚有“明朝在韩国”之说。

  而时光流逝到袁世凯所在的清朝,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满洲八旗征服中国以后,朝鲜曾一度自诩为正统,认满清为夷狄,不向满清称臣,且决心为明朝报仇。后清朝派兵横扫朝鲜半岛,朝鲜也不得不服,与清朝重复了宗藩关系。1832年,英国人胡夏米前往朝鲜,要求与其通商,朝鲜方面的回复是“朝鲜服事大清国,只尊大清国的旨”。显然,朝鲜甘居大清国附属国。

  如果把国家肢体化,那么东北是中国的右膀,而此时朝鲜则是中国延展的右臂。二者确实已经达到“打碎骨头连着筋”的亲密程度。因为历史原因,朝鲜对中国大哥罩着小弟的能力从来是不曾怀疑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会变的。十九世纪中叶,朝鲜一部分人对清朝的宗主国能力产生怀疑动摇。在此之前,大清在与西方的交战中处于完败,分别向英国、法国甚至葡萄牙赔款割地,本土香港、澳门分别沦为英国、葡萄牙属地,一个政治落后、无法自保的国家,有什么资格再做他国的宗主国?可怜的老大帝国连自己都保不全了,哪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藩属国?

  于是,朝鲜政府内部,亲清派已非铁板一块的主流派,亲清派之外,新起了一股亲日派。亲日派中以朝鲜少壮派精英为主,他们希望脱离清朝,改革国政,组成开化党。

  这些少壮派的特点是敢说敢干、且说干就干。1884年12月4日,开化党发动政变。控制了王宫,杀了一批亲清保守派大臣。成立了亲日改革派政权,这就是朝鲜号称的甲申政变。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朝鲜的这场政变,就给了大清国青年才俊袁世凯露脸机会了。

  当时清朝在朝鲜设有驻军,他们是两年前应朝鲜王室要求入驻朝鲜的。原来进入十九世纪末叶的弱肉强食时代,困守半岛的朝鲜李氏政权想偏安也不成,国内动荡不断,两年前就已经经历过一次震荡。1882年7月23日,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也称汉城士兵起义。一群不满外统治的军人和市民,联合起来攻入王宫。朝鲜王室向两国求援。得到清政府积极响应。8月17日,清政府令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率三千人马赴朝鲜平乱。

  在派往朝鲜的清军阵营中,有一位年仅23岁的青年军官,他便是袁世凯。师从淮军将领吴长庆,籍籍无名。 而朝鲜突发的两场事变,令他时来运转。在第一次平息壬午兵变事件中,袁世凯已经小试牛刀、崭露头角。事后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特别表扬了袁世凯,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事后论功行赏,袁世凯被授予五品同知官衔。“壬午兵变”后,朝鲜王室重新编练新军,袁世凯因在平息事变中表现突出,也受到王室器重。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扎朝鲜。大清的这支远征军也以帮朝鲜训练新军的名义全部留下来。

  两年后,即1884年12月4日,身处多事之秋的朝鲜再次发生政变,就是这场“甲申政变”。袁世凯再次大显身手。

  开化党因为是亲日派,所以得到了当时日本的配合。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他率领150名日军赶到王宫,与开化党的50名士官生徒一同,控制了王宫。

袁世凯怎成“近代中国胜日第一人”

  开化党组成的新内阁,并在12月6日,对外宣布十四条政纲。其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要脱离与清国的宗属国关系,建立独立国家。他们宣布“外结日本,内行改革,联日排清,脱离中国,朝鲜独立,实行君主立宪”。

  客观评价,甲申政变实质,既是亲日派与亲清派之争,也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可谓朝鲜历史第一场宪政革命,带有推动朝鲜历史发展积极意义。领导政变的开化党应属朝鲜进步政治力量。

  然而,开化党虽属进步力量,但得到的外援很少,开化党加日军,总共不过200号小股军队,基本属于孤军奋战。而当时清朝入朝军队人数在3000人左右,十倍以上于对方。

  帮办朝鲜军务的袁世凯,是在政变发生第二天才得知确切消息的。他权力有限,清朝驻朝军号称“庆军六营”,主帅当然就是吴长庆。

  因为顾忌到宫中还有日本军队,起初吴长庆表现得较为谨慎,不敢擅自行动。即便遭开化党清洗的中间派大臣纷纷跑到清军大营,“痛哭乞师”、要求出兵,吴长庆也一时犹豫不决。而此时袁世凯起到了鼓动作用,在吴长官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力劝吴行动,并自告奋勇,表示自己愿率清军入宫镇压开化党。为了打消吴长官及群僚的失败问责顾虑,袁世凯承诺:“如果因为挑起争端而获罪,由我一人承当,决不牵连诸位”。

  胜利功劳归大家,失败责任我独抗。应该说,年轻的袁世凯此时还是体现了一定的勇气和血性。最重要的,评过一次朝鲜内乱的他,晓得对手的战斗力,心里有底。12月6日,血气方刚、信心十足的袁世凯率领约2000名清军,联合拥护国王的朝鲜军队一道进入王宫,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击败了总共不到二百人的开化党人和日军,重新控制了王宫。日本驻朝鲜公使竹添进一郎自焚公使馆,率部逃亡仁川的日本领事馆。后带开化党残余几人,逃回日本。开化党政权仅存在3天,便告流产。

  事后,清廷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与日本签署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确定“朝鲜若有变乱或者重大事件,清、日两国如果其中一国要派兵入朝,应先行文知照对方”。这项条款事实上第一次确立了日本在朝鲜同清朝对等的地位,也使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动摇,被公认为是清朝外交政策的一次巨大失败。

  但是,作为朝鲜内政的实际控制者,这场政变最大的赢家却是袁世凯。这场以十倍之力,平小股之敌的事件,事后被袁世凯联合吴长庆上报朝廷,描述为重大胜利。1885年11月,年仅26岁的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太上皇。

  为什么袁世凯会在朝鲜成功呢?

  一方面,是他的果决成就了他。当时清政府接到甲申政变、清军卷入的消息时,十分震惊。不过还没有想好对策之时,又得知袁世凯率清军已及时平叛,而没用国内派一船一舰、添一兵一卒时,清廷实在是大喜过望。

  而另一方,袁世凯的成功还有赖于日本的成全。

  袁世凯的此时的日本对手竹添进一郎,只是个外交家,并非政治和军事强人。 史料称他“态度和行事风格都偏灵活”,他与清军驻朝统帅吴长庆交情融洽,反对“中国威胁论”,不是一个强硬派。朝鲜开化党领袖金玉均说:“金某无义,又无智识” ,“竹添素性怯懦,即一书生”。可见,袁世凯的对手,不是日本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只是一介书生文人而已。

  而且,这里还有日本国策帮忙。当时明治政府鉴于本国维新大功尚未告成,军队羽翼还未丰满,命令驻朝日军对这次朝鲜变局采取了有限介入方式,140人一个连的队伍,怎么能抵3000人的六个营清军呢?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袁世凯捡了便宜。从而得到“近代中国战胜日本第一人”的夸世资本。

  甲申平乱后,袁世凯在朝鲜过上了太上皇般的风光好日子。但到了1894年,朝鲜又生东学党内乱,袁世凯错判时局,诱发中日甲午战争,结果差点被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活捉,最后不得不临阵脱逃,退回中国。

  对手十年前的韬光养晦,十年后就找回来了。甲午战争令袁世凯“近代中国胜日第一人”光环迅速消褪,声望一度一落万丈。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www.fgly.cn/archives/31239.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52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