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年薪和花钱之道

中关村在线

  东汉后期,由于连年内战和频繁天灾,财政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了,为了节省开支,朝廷动不动就减发或者停发官员的工资。像汉桓帝在位的时候,一遇灾年,就停发那些只有名位没有职务的闲官的俸禄(《后汉书·桓帝纪》:“诏无事之官权绝俸,丰年如故。”)。

  但是有一条必须注意,除了董卓逼宫、皇帝迁都的非常时期之外,凡是武将和高级文官,薪水都照常发放,既不停发,也不少发(参见《后汉书·百官志五》。)。由此推想,曹操做丞相的时候,应该是可以拿到全额工资的。

曹操的年薪和花钱之道

  丞相的全额工资是多少呢?分两个部分,一是货币工资,也就是五铢钱,每月1.75万;再就是实物工资,也就是大米或者其他粮食,每月175斛。(参见《后汉书·百官志五》“百官受俸例”以及注引《晋百官表注》“汉延平中受俸例”。)

  前面提到,东汉后期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0.4元人民币,曹操做丞相时每月货币工资1.75万枚五铢钱,相当于人民币7000元。

  前面还提到,汉朝一斛米有16公斤,175斛米自然有2800公斤,按每公斤5元计算,共值1.4万元。

  货币工资加实物工资,曹操每月能领2.1万元,每年能领25.2万元。

  年薪二十多万,看起来惊人,实际上并不高。您知道,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个小小的电力公司科员或者燃气公司科员,每年实际领到的薪水就在30万元以上,超出非垄断行业普通职工几十倍,何况曹操是丞相,级别和职权要比电力公司燃气公司的科员高得多得多呢。

  事实上,曹操的薪水绝对不止二十多万,他除了每月能领的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之外,还有一大片采邑可以收租。

  前面说过,曹操五十六岁时,汉献帝拿出四个县给他做采邑,都有哪四个县呢?武平、阳夏、柘县和苦县。这四个县,主要涵盖现在河南省的鹿邑、太康、柘城三地,那时候共有人口3万户(东汉末年人口稀少,一个县几千户是常事,汉献帝封给曹操的四个县加起来多达3万户,已经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了。关于东汉末年各地人口数据,可参见梁方仲先生《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编甲表7《后汉各州郡国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22页。)。汉献帝的意思是,这四个县的土地和3万户居民,从此归曹操一个人掌管,以后每年的租税不再上缴朝廷,而是上缴给曹操,租税怎么收,收多少,收了怎么花,全归曹操自由支配。

  对于以上采邑,曹操没有全部笑纳,他写了一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让汉献帝看,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意思是为了保住性命和实现政治抱负,乌纱帽我得留着,但采邑要不要无所谓,钱够花不就行了吗?真正的政治家应该把精力放在用人和施政上面,没必要关心采邑是多是少,收入是高是低。

  窃以为,曹操写这些话时,一定是真心实意的,因为他是政治家,政治家不同于政客,更不同于现在的官油子,后者对金钱,对二奶,对被人奉承的虚荣感,都很在意;而政治家不这样,他们也喜欢金钱,也喜欢二奶,也喜欢被人奉承,但他们最喜欢的,还是手中掌控的实际权力。为了权力,金钱可以放弃,二奶可以杀掉,溜须拍马的人可以拒之门外,如此舍其小,保其大,懂得忍痛割爱,险地求生,放长线钓大鱼,才配叫做政治家。请不要误会,在这里“政治家”只是个中性词,甚至还接近于贬义词,在我本人看来,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完全有可能是个人渣。

  曹操要辞掉采邑,汉献帝偏不让他辞,还下了一道圣旨:“既然曹丞相不愿接受这么多的采邑,那就从三万户邑民当中切出五千来,剩下两万五千户,分成四份,五千户给曹植,五千户给曹据,五千户给曹豹,一万户给曹丞相。”(《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曹植、曹据、曹豹,都是曹操的儿子,把采邑分给他们,还是等于分给曹操,肥水没流外人田。

  到了最后,曹操的儿子们又都把采邑还给了曹操。不但如此,汉献帝也把切出去的五千户添上,原封不动又给曹操了。也就是说,曹操最后得到的采邑,还是汉献帝当初要封给他的3万户。

  多达3万户居民的采邑,能给曹操带来多少收入呢?曹操自己说过,以后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每亩土地,每年只收4升租米。(曹操《收田租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东汉末年,地广人稀,每户耕种百亩左右,一亩收4升,百亩能收4斛,3万户每年可收租12万斛。一斛16公斤,12万斛共192万公斤,按每公斤5元估算,约值960万元。

  还可以换一个角度,通过其他事例来估算曹操采邑的收入。

曹操的年薪和花钱之道

  西汉名臣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在汉昭帝时任右将军,被封富平侯,采邑共13640户,每年得到的租税收入折成五铢钱共有一千多万。(参见《汉书·张汤传》。)13640户居民,每年上缴租税一千多万,平均每户上缴租税700钱以上。曹操名下拥有3万户居民,假使每户每年也是上缴700多钱,则一年可收入2100万钱,按一枚五铢钱折合人民币0.4元计算,共折合人民币840万元。跟前面的估算相差不多。

  有年薪,有采邑租税,曹操一年的合法收入,折成人民币在千万元左右,有可能超过一千万,也可能略低于一千万。是高是低,主要看年景,因为汉代租税是按实际收成的某个比率来征收的,丰年收成高,租税就多,曹操从采邑里得到的收入就高,其总收入可能就超过一千万;灾年收成低,租税就少,曹操从采邑里得到的收入就低,其总收入可能就低于一千万。

  在汉朝,像曹操这种高级官员,即使不贪不占,薪水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连采邑的租税收入也并不是他们最大的收入来源。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呢?皇帝的赏赐。

  举个例子。西汉时权臣霍光,每月工资才6万钱,而他做大将军时得到的赏赐,居然有6000万钱,此外还有7000斤黄金、3万匹丝绸、170个丫鬟、2000匹马和一所豪宅。(《汉书·霍光传》:“赏赐前后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杂缯三万匹、奴婢百七十人、马二千匹、甲第一区。”)当时黄金一斤,值五铢钱1万,7000斤黄金就是7000万钱。不算豪宅、丫鬟、丝绸、马匹,光黄金和钱币,就有1.3亿,是霍光每月工资的两万多倍,每年工资的近两千倍。换句话说,仅仅赏赐一项,就等于霍光几辈子的薪水,可见皇帝对高官赏赐之重。

  汉献帝时财政紧张,赏赐可能没有西汉时那么吓人,但赏赐制度毕竟没有取消。《后汉书·献帝纪》载:“(建安八年)十二月,赐三公已下金帛各有差,自是三年一赐,以为常制。”说明每三年至少有一次大规模的赏赐,赏赐对象包括三公以及三公以下的各级官员,赏赐的东西则包括钱币(金)和丝绸(帛)。究竟赐多少钱币、多少丝绸,史料有限,不得而知。

  东汉定例,每年岁末,朝廷会给高官发大笔福利,类似现在的年终奖。年终奖的多少,视品级和职务而定,官越大,年终奖越多。一般来说,大将军和三公等最高级别的干部,年终能领20万五铢钱、200斤牛肉、200斛大米。(《后汉书》卷43《何敞传》注引《汉官仪》:“腊赐,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当时牛肉价格如何,暂时不得而知,但20万五铢钱与200斛大米,折成人民币是不低于9万元的。曹操位居丞相,与大将军、三公平级(实际职权则在三公之上),这9万元以上的年终奖不可能没有他的份儿。

  曹操临死,写了个遗嘱,该遗嘱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交待儿子们怎么安葬自己;另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处理遗产的。曹操说:“我一生纳妾不少,她们跟着我都没享什么福,我死以后,把我平时收藏的那点儿香料分给她们,让她们住铜雀台,没事儿的时候,学学做鞋子卖钱,补贴她们自己的生计;我还有一些料子不错的衣服,现在是穿不着了,等我死后,就分给没有办法自力更生的儿子们吧。”(曹操《遗命诸子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余衣裳,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从遗嘱上看,曹操应该没留下多少遗产,因为如果有大批钱财以及金银珠宝在手,他会着重交待怎么分配,而不会在香料和衣服上絮絮叨叨。

  问题是,如果曹操确实没有留下多少遗产,他在世时那么高的薪水、那么多的租税、那么丰厚的赏赐,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让曹操自己来回答。

  曹操写过一个通知性的文件,是在受封采邑之后写的,文件大意是:“皇帝刚刚封给我三万户采邑,这可是一笔大收入,我自个花不完,也没地方花,将来遇到丰年,租税哗哗地往我家里流,怎么处理它,实在是个问题。我想,当年大将赵奢、窦婴受赐千金,自己都是一文不要,全分给了部下,部下感激他们,努力帮他们出谋划策、杀敌立功。我也想学学赵奢和窦婴,把我采邑里的租税,以及我每年的薪水,都拿来分给诸位将军和诸位谋士,还有那些早年追随我讨伐董卓的老革命,因为要没有这些人帮我卖命,就没有我曹某今天的成功。”(曹操《分租与诸将掾属令》:“昔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追思窦婴散金之义,今分所受租与诸将掾属及故戍于陈、蔡者,庶以畴答众劳,不擅大惠也。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及之。若年殷用足,租俸毕入,将大与众人悉共飨之。”)

曹操的年薪和花钱之道

  由此可见,曹操挣的那些钱,主要是分给部下了。关于这一点,还有旁证,《三国志·魏志·和洽传》记载:“太祖建立宏业,俸师徒之费,供军赏之用,吏士丰于资食,仓府衍于谷帛。”意思是曹操之所以能够创立那么大的基业,有一条关键因素是他不爱财,居然用自己的俸禄给军队发饷(俸师徒之用。“师”即军队,“徒”即士卒),用自己的俸禄来赏赐立功的将士(供军赏之用),所以即使朝廷财政紧张,开不出军饷,他的部下也不会挨饿,他军中仓库里的积蓄也不会匮乏。

  我听过一个错误说法:曹操开府建牙,有自己的封国和部队,其属下百官和士兵的薪水应该由他发放。这个说法跟史实并不相符,终曹操一生,除了他自募士兵讨伐董卓的那段时间,其麾下军队至少在名义上都是属于国家的,而不是属于他个人。丞相府的文武百官虽然受他管辖,但每有大的任命,至少在程序上还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曹操做丞相时写过很多“请封某某表”、“请恤某某表”,其请封的文官和请恤的将士,如荀彧、许攸、典韦等人,都是他的部下甚至亲信,但这些人的官爵、俸禄,以及阵亡后的抚恤金,终究还是朝廷给予。),至于每个官员的俸禄,更是经由朝廷发放,而不是让曹操自己掏腰包。真正需要由曹操发工资的人员也不是没有,要么是曹操聘请的幕僚,要么是曹操采邑的家臣,如此而已。所以曹操用自己的钱给部下发工资发奖金,并非出自义务,而是一种恩赏,直截了当地说,是曹操收买人心建功立业的一个手段。

  曹操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不豪奢,甚至还可以说相当俭省。他身上穿的衣服,床上铺的褥子,动辄用到十年以上,磨破了,补上补丁继续用。他办公桌上的笔筒,从来不用金银铸造,只用皮质的,如果没有皮盒子,就用竹筒代替。当时世风奢靡,家庭条件稍好一点儿的,都喜欢熏香,而香料主要从国外进口,价格奇高,所以熏香属于高消费,为了节省开支,曹操家里从不熏香。后来曹操把女儿嫁给汉献帝,汉献帝喜欢熏香,曹操才准许女儿熏香,但是他自己是坚决不熏的。(以上参见曹操《内诫令》,转引自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3。)曹操晋升魏王,有了自己的宫殿,还禁止后宫铺张浪费:嫔妃们吃饭,最多只能上一道荤菜,穿鞋子不许穿彩色的,屏风坏了,让太监宫女自己修,决不撤换重造。(以上参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曹操并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他残忍(多次屠城,仅在山东就杀过几十万百姓)、自私(凡妨碍他独揽大权的文官,无论品行多么高尚,都被他贬斥或杀害),也非常好色(铜雀台上众多姬妾即是明证),谁要说他清心寡欲,不喜欢物质享受,我觉得那是瞪眼说瞎话。但是,他的确能够勒紧裤腰带,的确能在私人消费上斤斤计较,的确能把物质享受拒之门外,好像一个典型的守财奴。而一到他认为真正需要花钱的时候,则“勋劳宜赏,不吝千金”,立马变得大方起来。原因很简单,把钱花到部下身上,有助于巩固权势、增强实力,在他这种政治家眼里,权势和实力可比小小的物质享受重要得多。

  所以我对曹操的评价是:这不是个好人,这是个合格的政治家。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www.fgly.cn/archives/32398.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6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