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

浮光掠影知识网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一、白起 白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本命公孙起,民间有“战神”之称呼。秦昭王时代仍然实行商鞅的政策,推行军功爵制,白起的才能有了发挥的舞台。公元前294年。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战国四大名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战国四大名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战国四大名将
  2. 【军事历史】战国四大名将

一、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为: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一、白起

白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本命公孙起,民间有“战神”之称呼。时代仍然实行的政策,推行军功爵制,白起的才能有了发挥的舞台。公元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到公元前279年,白起受封为武安君。

白起15岁从军,37年的军事生涯战功累累,平生指挥大小战役70多场,没有一败,伊阙之战消灭韩魏24万联军;大败楚军,攻入国都郢,楚国被迫迁都;消灭赵军45万人,致使赵国一蹶不振。

二、王翦

王翦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秦国人,侍奉秦王政。王翦是白起之后秦国又一军事人才,一生战功累累,公元前229年,王翦攻入赵国,对峙赵国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后,使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秦军势如破竹,攻入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后,秦王政令王翦伐,王翦领军攻取了燕都城蓟,燕国灭;公元前225年,大败楚军,同年攻入,魏王投降,魏国灭,秦国消灭6国中,除了韩国外,其他5国都是王翦父子消灭。

三、廉颇

廉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统帅,赵国人。廉颇以勇武著称,爵位封为上卿,官为相国,晚年遭遇不幸。战国初期,秦国称霸西方,称霸东方,秦王数次东征赵国,为进入中原开路,屡次被廉颇打败,不得已改变策略,实行合纵。公元前283年,廉颇率领赵军伐齐国,深入到齐国境内,攻取阳晋,震撼诸侯,被赵惠文拜为上卿,做相国。时,前期是廉颇抵御秦军,后让代替廉颇,致使长平之战失败。

四、李牧

李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统帅,赵国人。李牧一生的军事功绩可分两部分:一是抵御匈奴时期,二是抵御秦国的侵略。

李牧常年驻守赵国边境,抵御匈奴,最后一战的成果是:杀死匈奴10多万兵马,消灭了襜褴,打退了东胡,收服了林胡,匈奴大单于见大势已去,远离赵国边境,致使此后10年来,匈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公元前245年,赵国收到秦国及燕国的威胁,急调李牧回来,公元234年,李牧领兵攻占燕国的武遂和方城两城,公元前234年和前233年,两次大败秦军,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扩展资料:

一、白起之死

白起居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在民间有很多称呼“战神,,人屠”等等,他的作战特点是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不以占领城池为唯一标准,强调追击战,对逃跑的敌人穷追猛打,战前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第三方等方面的料算。白起是继,吴起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军事统帅。战国时期共战死200万人,白起就杀了100万人。后来白起的战功引起嫉妒,又因长平之战后再次征讨赵国一事与秦昭王意见不同而被猜忌,后被秦昭王赐死。

二、王翦之死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但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征讨楚国时调用秦国60万,为了让多疑的秦王政除却疑虑,5次申请要田要宅,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三、廉颇之死

公元前245年,多次击退魏军的廉颇率军攻入魏国,占领魏城繁阳。赵悼襄王即位后,他的近臣被秦国收买,陷害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王觉得廉颇老了,于是弃用。后来廉颇投奔魏国楚国,终究得不到重用,最后抑郁而客死楚国。

四、李牧之死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再次领兵攻击赵国,但是要先除去李牧,否则难有效果。于是秦国用重金收买赵王近臣郭开(此人曾陷害过赵国大将廉颇),历史总是相似的,赵王起了疑心,李牧最终被害死。李牧生平战绩唯有一败,他指挥的匈奴之战,是中国军事历史上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与秦军的肥之战,则显示出了李牧指挥围歼战的高超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

二、【军事历史】战国四大名将

【军事历史】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千字文受文字不能重复及押韵的限制,所选的四人都是战国后期的名将,战功都很伟大,却没有军事著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们的风采。

白起, 战国时秦国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人。

白起的作战特点有三个: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三.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廉颇主要事迹

战国后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诸侯国,都想要称雄天下,相互兼并的斗争十分激烈,战争的烽火燃遍了整个中国大地。频繁的战争产生了众多的军事家,赵国的廉颇就是活跃在当时军事舞台上的著名将领。

公元前三〇六年,秦昭王即位。他在安定了国内的局势以后,便不断派兵进攻赵国。

公元二八五前年,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约定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会谈,秦国暂时停止了对赵国的进攻。

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颇率领赵国军队打败了齐国,夺取了阳晋(今山东郓城县西)。当年,他因战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主持赵国的军事。此后廉颇又数次伐齐,阻止了齐国复兴,巩固赵在东方的霸主地位。

从此,廉颇的声名也就传遍了各个诸侯国,使赵国保持了比较强大的地位。

王翦

(?-公元前220年),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东乡人,秦国名将。据说,周灵王太子宗敬,人称王家,因以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孙。秦王尊其为师。

人物评价

王翦毕生的代表一战就是用六十万大军对楚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以逸待劳讲究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王翦不光会打仗,还懂为臣之道,对韬光养晦这四个字深有研究。后世的人评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便是其中之一。

王翦是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他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李牧

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隆尧)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抗击匈奴,在赵国的政治军事活动。

军事思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少数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分别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

人物评价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此为战国后期秦灭六国时的四大名将,他们生活在秦强而六国皆弱的时代,主要战争都是秦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至于前期七国并强时的吴起、孙膑(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上战场冲杀,严格来说不算将,与张良类似)、乐毅等人,其军事思想、统兵能力、作战方略等未必比以上四人差。但是吴起,孙膑,乐毅等都没有遇到过秦孝公之后的秦军。那个时候的秦军是最强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战国四大名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战国四大名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www.fgly.cn/archives/138147.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