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起底祁连山国家公园文化资源)

夏星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王瑞欣报道)近日,记者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获悉,经过与青海师范大学侯光良教授团队组织开展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人文资源本底调查工作,我省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类文化遗迹、红色文化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等人文资源有了全面掌握,清晰勾勒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人文地图和文化脉络。

自古以来,祁连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热点区,在历史长河中祁连山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积淀了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人文历史底蕴。据了解,此次调查中,调查团队从祁连山人文资源的种类、分布以及保存、数量、特征等本底数据入手,通过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以及3S技术,全面掌握了国家公园内人文资源分布情况及现状,为后期人文资源保护与利用综合施策、科学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经调查统计,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分布有非物质文化遗产7类、56项,物质类文化遗产5类、134处,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共调查到红色纪念建筑8处,红色战斗遗迹6处,整理革命烈士名录5份;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以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典型代表的文化设施19处。同时,制作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人文资源分布总图和各类人文资源分布图17幅,建立了人文资源数据库及查询系统。调查发现,祁连山国家公园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分布区域广且相对固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人、事或物)较为固定。

调查中还有令人惊叹的重大成果,在祁连县黄藏寺村发现的具有原生埋藏地层的细石器遗存,经野外系统取样和实验室测定,确定细石器制品分别距今约8000年和6000年前后,大幅度将祁连山区域的人类活动史从四坝文化晚期(距今约3700-3300年)推至距今6000-8000年的史前文化,至少推前约4300余年,是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已知的最早人类活动新证据。因青藏高原是全球外力侵蚀最为强烈的地区,强烈的风力、流水与冻融侵蚀等使得早期人类活动遗存直接暴露地表,缺乏地层堆积。因此,高原上具有地层的细石器遗存弥足珍贵,其研究价值大大提升。

“此次人文资源本底调查为挖掘和保护祁连山历史人文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提升国家公园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生态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祁连山生态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坚持从优秀生态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以艺术表达、文化创作、教育体验、精神感悟等不同方式,生动讲述祁连山灿烂的人文历史,让生态文化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的重要源泉,在高原大地上结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硕果实。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史和平,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137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