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 M7:耳熟能详的「孤勇者」

爱生活的丸子

问界 M7:耳熟能详的「孤勇者」

在《人物》的描述里,陈奕迅的「孤勇者」已经到了上至小学六年级,下至幼儿园小班,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南方还是北方,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几乎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娃不唱的地步。

在我眼中,一场发布会过后,问界 M7 更像是汽车界耳熟能详的孤勇者,一方面是在问界上市发布会前,先后两位网约车司机一听华为," 余大嘴 " 和 " 问界 " 就像一个暗号那样,成为能够突然打开司机话匣的开关,着实让我震惊。另一方面则是上市发布会中间,余大嘴多次提及「最好」、「顶级」、「超越」、「没有之一」等词汇,形象已然跃然于屏上。

问界 M7:耳熟能详的「孤勇者」

其实,关于问界 M7,网上争论最大的就是—— " 问界 M7 完全可以超越百万级豪车 " 的说法,尽管大家都懂余大嘴吹牛的成分过多,但依然选择穿越粤康绿码、24 小时核酸阴性、行程卡、防疫健康承诺书等多重检查,迫不及待的前往深圳湾体育中心一睹问界 M7 的真颜。

一如既往,在经过了长达 2 个半小时的手机新品发布、智能家居及运动健康产品介绍后,移动出行带着压轴光环和现场排山倒海的掌声重磅登台,想必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想搞清楚这么几个问题," 问界 M7 比问界 M5 升级了哪些地方?" " 百万级豪车的问界 M7 豪在哪里?"" 对比竞品它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早在上个月月末,我便带着第一问题和第二个问题参与了问界 M7 的静态品鉴,不难发现,在问界 M7 身上,能找到很明显的家族特征。比如前方的中网和两侧的导流口,造型完全一致,同时,AITO 极具辨识度的鹰翼尾灯也得到传承。

问界 M7:耳熟能详的「孤勇者」

但要说小升级的地方,内饰是最明显的,便是换用了更有质感的水晶档把,其次在 M5 身上吐槽最多的水杯架盖板的开启方式,也更为合理,无线充电板的数量也从一个变为两个;最后中控台底部也做了一个镂空的设计,方便女士放手提包、媒体人放拍摄器材等,不占用座位空间。

虽然以上这些人性化的改良让华为看上去俨然一副 " 孺子可教也 " 的模样,但要说真正的升级和豪华感营造上,华为的思路是把重点放在了第二排右后侧的 0 重力座椅和鸿蒙车机系统的升级上。

问界 M7:耳熟能详的「孤勇者」

首先 0 重力座椅是华为的工程师发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体在呈 113° 角度的时候,身体会处于最舒适的「零重力」状态,它能将人体的重量均匀分布到腿部、臀部、腰部。发布会上余承东也表示,在放平后问界 M7 的 0 重力座椅可以将乘客的心脏和腿部最高点实现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心脏供血压力,让人真正实现 " 躺平 "。

在现场,余大嘴甚至搬出了自己的迈巴赫与其作比较。凭心而论,我个人在体验 0 重力座椅时,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场景,分别是极度疲倦下的躺平和极度悠闲下的躺平,前者中年男人会比较有画面感,他们下班回家喜欢待在车上放空一阵的习惯都老生常谈了,不过躺在 0 重力座椅上,一键放空那颗争分夺秒的心灵,必能收获一份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的怡然自得;后者则适合一些极简派的露营者,白天倡导人与自然直接深入的互动,夜晚只需平躺在 0 重力座椅上静谧地享受此刻的闲暇。

总而言之,0 重力座椅姑且能算是产品的一个亮点,但要说问界 M7 真正的升级,显然还得是智能座舱。

问界 M7:耳熟能详的「孤勇者」

体验过问界 M5 的人都知道 "HarmonyOS 智能座舱 " 的有多丝滑了,在余承东口中,问界 M7 则是直接升级成了 " 全世界最好的智能座舱,没有之一 "。比如其新增的超级桌面功能,手机可以直达车机,这意味着车主可以利用车机大屏操作手机应用,车主上车前能够一键将微信分享的地址同步到车机上、编辑微信文档、调用车载摄像头拍摄手机 Vlog 等。

而且如今发布的 AITO 问界 M7 便搭载车载地图服务 Petal Maps,相较于市面上的其他导航服务,其产品逻辑更加缜密,Petal Maps 基于人体工程学,有深色模式、空调联动、多屏交互、智慧语音交互、智慧分屏等一系列人性化的安全设计。

问界 M7:耳熟能详的「孤勇者」

余承东为了证明其强大,将其形容为 " 没有一家做得到 "。而且为了进一步显示车机的流畅度,问界 M7 还拉来了特斯拉 Model Y 做对比,给出了地图操控提升 242%、语音交互提升 104%、车辆操作提升 87%、应用启动提升 45% 等数据。

尽管当天发布会,PPT 里拿来与问界 M7 对比的友商永远都是 BBA 和特斯拉,但是媒体们依然心照不宣地将其拿来与理想 ONE 对比,这就回到了最后一个问题—— " 对比竞品它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我简单的回顾了一下去年 5 月理想 ONE 改款的发布会,相比余承东喜欢用 " 第一 ",那时的李想还有点羞涩,使用 " 最 " 字的频率还没那么高,自称为变态产品经理的李想是非常懂得围绕家庭需求成功让一帮直男们达到颅内高潮,总结而言改款后的理想 ONE 更持久、更护腰、更上进,之后他也在微博中凡尔赛道,"…… 代价是:要么成为爆品,要么成为先烈或神经病。" 从目前月销持续过万的结果来看,贴上爆款的标签也不为过。

相比理想 ONE 直言不讳的针对奶爸,问界 M7 定位却有一丝宜家宜商的味道,例如前面说到的 0 重力座椅,发布会上特别予其冠名了一个新词—— " 新商务主义 ",这是我特别感到不解的地方。

问界 M7:耳熟能详的「孤勇者」

从定价来看,问界 M7 售价为 31.98 万 -37.98 万元,对比理想的统一零售价 34.98 万也有一点价格上的优势,只是上到 30 万以上几万块的差别对于家庭购车而言并非最在意的点,从家庭对空间的硬性要求来看,问界 M7 轴距 2820mm,长宽高为 5020/1945/1775mm。这种局限性显而易见的便是第三排乘客空间和后备箱空间的局促,从我自身的体验来看,第三排除了可调节角度和杯托等小细节处理得比较到位,坐上去的感受依然犹如小板凳,跟理想 ONE 的第三排体验大相径庭。

另外,L2 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即便华为的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够用,但归根结底,与其最先进的搭载在北汽极狐 α S HI 版上实现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相比,问界 M7 的 " 含华量 " 还是略有些遗憾的。

问界 M7:耳熟能详的「孤勇者」

然而,事实上,上述探讨的某些问题也曾在问界 M5 身上发生过,可最终当我们翻开其销量榜单的时候,果不其然都得承认还是小瞧了华为的终端销售渠道的优势。6 月份七千多台的销量估计也不足以撑起其野心,消息人士估摸着 7 月销量很有可能过万。

诚然,这距离余承东起初年销 30 万辆的 " 狂言 " 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但相比年初因为终端业务同比拦腰砍半的那种对现金流的慌张截然不同,现如今假使华为能通过这种全新的卖车模式,来颠覆对国内汽车渠道的变革,届时相信能吸引不少厂家来重新思考与华为的合作。

稍微提一嘴,上面提到的渠道,很多人都知道问界目前在全国共有六百多家家体验中心(年底会扩展到一千家以上)和 122 家用户中心,覆盖了一二三四线城市,但这仅仅只是华为渠道面广的 A 面,殊不知,华为整个销售流通模式的 B 面被大家忽略了。在卖车之前,华为对每个经销门店采用 sell-through 销售流通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流程为厂家 - 总代 - 分代 - 终端零售商,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会根据门店所处的销售环境、用户群进行货品和货量的分配,在地方分公司的组织架构下,执行效率非常高,渠道商的利润也很可观。

问界 M7:耳熟能详的「孤勇者」

余承东曾经毫不掩饰地称他带的团队,是最有战斗力的团队,没有之一,其主要也是仰仗华为卖手机的强执行力与高效率,而且自手机业务开始大幅下滑后,华为终端开始大幅拓展全生态链的各种智能终端产品,以此吸引进店客流。

于是,技术赋能以及强大的渠道,是华为在汽车领域强势的筹码和优势,尤其是终端销售渠道的优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华为最引以为傲的资产。

小结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认可一个观点——华为未来一定会作为国家队主力来参与到整车制造的流程中,它的野心也不仅仅是做中国的博世。

但同时我也得承认华为内部对于这个观点是有分歧的,于是现阶段最聪明的做法是模糊自己在汽车行业的定位,一方面当供应商,另一方面则是涉足整车制造。

2019 年,任正非对外宣称,刚成立的 " 车 BU" 六年内没有盈利压力。很多人误认为,一直到 2025 年,华为智能车业务都可以试错,这也就意味着华为可以不断调节与主机厂的关系。

的确,按照华为先前在车载 ICT 上总结为 "1+5+N" 的能力,目前与极狐的合作就是基于 "1" 的架构方案,但极狐今年月销量在 3 位数晃悠,相较全年 1.2 万辆目标着实有些太远。再次之后,便是阿维塔,目前销量前景不明,但对于华为来说,阿维塔的销量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其作为不造车的智能全栈供应商的第一阶段的成败。

只是从极狐到长安的合作,华为算是新开辟了一种方式,用介于技术合作和供应商之间的角色出现在 "CHN" 平台上。再此往后,或许华为还会有新的尝试和新角色转换,但问题是在华为手机核心业务出现巨大亏空的前提下,这种花大量人力物力的技术迟迟形成不了规模,当年的老板还会不会认真履行 3 年前的约定?相反,看着与赛力斯合作的 " 华为智选 " 模式会不断深化,华为既可以分红销售提成,同时又能一步步掌控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流程,且明年就是华为 3 年不造车的关键节点,华为最终走向哪条分岔路已然不言而喻。

在很多人眼里,余大嘴便是华为内部妥妥的造车派,在问界 M7 上市 2 天后,他又毫无遮掩地抨击燃油车:建议尽快淘汰纯燃油车。这种李斌式的无厘头发言虽然挺招非议,但也表露出其尽快完成能源转换的迫切,这种转变需要循序渐进,更需要推波助澜。

让我也大胆进行一番猜想——华为必定在未来 3 年内推出自己的品牌,届时其首款车的对手不将仅仅是 BBA,而是以特斯拉、苹果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到那时你能看到华为主推的必将是搭载有自主研发的辅助驾驶功能以及鸿蒙座舱的纯电车型 ······

至于问界 M7,孤勇地站在菊花牌纯电车的旁边也未尝不可!

文 / 孟俊陶

图 / 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殷玉珍,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230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