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是作者随心所欲变化,还是有固定的规律?-翰墨今香的回答

青青

行书是各种书体中书家最喜欢的一种书体,因为行书相对容易来表现书家的性格和情绪。行书书写的时候速度相对比较快,因此那些粗细变化的线条更多地是随性所做,但是在这种随性的状态下也有书家的匠心所在,是有意与无意之间的一种安排,并非是有固定的模式或者规律。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我们都知道,宋代的书家是最喜欢行书的,创造了“尚意”的书风。苏轼就提出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意思就是不要刻意安排的书法才是好书法。而著名的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也提出了“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说法,米芾作书的时候崇尚天真自然,任意恣性,厌恶刻意作为。

但是,书法创作的时候的这种随心所欲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是需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抛开这一点谈所谓的随心所欲的变化那就是耍流氓。米芾就曾经说过:“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那么这里的“贮”是什么?就是书法的经验,靠的是长时间的书法学习的累积。

“书到用时方恨少”书法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你的学养不够,而只顾随意落笔,结果不是刻意做作,就是狂怪野俗。

明代以后的书法作品装饰性增强

明以后的书法,因为中堂、条幅类的大尺寸作品多了起来,因此在章法上书法线条的粗细变化加大了对比,这样更加具有装饰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铎,特别是他的涨墨法作书。刚蘸完墨的笔写出来的字多比较粗,然后有洇水性,形成一小片墨痕。再往后写则慢慢的线条越来越细,也比较干了。等到下一次再蘸墨后,有重新形成一组这种粗细变化。

这中间并没有刻意的固定套路,必须写几个字蘸一次摹,或者什么字应该粗什么字应该细,这些没有固定的说法。但是,也有一些小规律,例如一些词组最好是一次写完,如“明月”二字,最好是一笔写完,或者一句诗写完,然后再去蘸墨。不然给欣赏者的感觉像是一句话说到一半而戛然而止,甚是别扭。

现代书家的刻意而为,徒增笑柄

但是,现在的某些书家却刻意安排这种粗细变化。我在头条也经常看到某些自我标注的是某某著名书法家的人物,这些人写的行书作品倒也是有几分功力,但更多的是这种可以安排下的表现。故意把行书写成几个字组粗一点,几个字组细一点的用笔,整幅看起来颇为可笑。然而自己和不自知,自以为高明的不行,还到处卖作品,真是可笑。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檀道济,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212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