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法“尚意”,隐藏着怎样的玄机?-翰墨今香的回答

爱生活的丸子

宋代书法“尚意”背后的玄机是:笔墨当随时代。

说到宋代书法的“尚意”,那么不得不说说苏轼了,这是“尚意”书风的开启者。苏轼有句话说的很好、很透彻,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

“君子之於学,百工之於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苏轼心里清楚的很,唐代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诗歌、文学、书法、绘画等,杜甫、韩愈、颜真卿、吴道子等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苏轼在抱怨,这帮家伙把该走的路都走完了,搞到后人无路可走了。

但苏轼毕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个天才人物,你们不是把路都走绝了吗,我偏要再重新走出一条路来。这是苏轼本身的性格使然,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一些端倪了。

当年苏轼年轻的时候,参见“高考”的时候,他的试卷《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典故。当时的主考官梅饶臣也是一个大儒,竟然不知道这个典故的出处。于是考试后偷偷问苏轼,你这句话哪抄来的啊?苏轼竟然说:“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

由此可见年轻时候的苏轼就很另类了,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气魄。苏轼后来的老师欧阳修知道后评价他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如文章必独步天下。”后来苏轼果然成为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大咖、领袖。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文章方面,包括“宋词”,唐末以来文人里面对“词”的看法是“词为艳科”,但是苏轼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把词从“诗馀”中解放出来,使得宋词成为代表宋朝最高文学成就的样式。

苏轼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人物,喜欢标新立异,在各个方面都是这样。例如“东坡肉”和“东坡帽”,他在黄州的时候还自己作蜜酒,定州酿松醪,惠州试桂酒。文艺方面他用蔗滓画石,朱砂写竹。被贬海南的时候自己制墨,结果烧烟的时候差点把房子烧了。

画画方面也与众不同,米芾曾评价他:“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由此可见,苏轼这样一个不安分的人,即使唐人把路都走绝了,他还是能独辟蹊径出来,于书法上就提出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这种对书法的主张,同时也掀起了宋代的尚意书风。他曾经很自负的说自己的书法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这里的关键词是“意”,后来之所以有“尚意”这个概念,也是从这出来的。

时代造就了一批不“法”之徒

我们说一个人成功不叫成功,一群人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宋代尚意书风也是这样,不仅仅是只有苏轼。因为苏轼在文坛的执牛耳的地位,他的影响力也很大,因此他对书法的这种主张,同时也影响了很多人。关键是,时代也造就了一批不“法”之徒,不再遵守唐人“法度”的人,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宋四家里面的米芾、黄庭坚。

宋四家里的蔡襄,还是处在一种对传统的继承阶段,而苏轼、米芾、黄庭坚则完全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

著名的狂人米芾提出了“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更是目空一切,把颜柳称作“恶札”。黄庭坚虽然看似老成,但也主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甚至与对自己的老师苏轼的书法都敢批评。黄庭坚提出了:“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主张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这些天才人物的诞生,最终扛起了宋人“尚意”书风的大旗,这是时代所赐,因此说:笔墨当随时代。历史的车轮,是无人能够阻挡的。

我是翰墨今香,一个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的人,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高语罕,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209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