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的下一句 子曰:敏而好学后面是什么

机器之心

欢迎观看文光读《论语》,我会每天为大家讲解一句论语和大家一同体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文光读《论语》每天学一句(10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说:“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然称得上‘文’这个谥号了。”

今天这段话评论的人叫孔圉(yǔ),又称仲叔圉,孔文子是他的谥号。

今天的探讨正是他的这个谥号,子贡并没有看出他哪一点称得上“文”。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历史上得到过“文”谥号的都有哪些人,著名的有: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曾文正公,曾国藩;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功三不巧的王文成公,明朝的王守仁,在春秋之前有大名鼎鼎的周文王,由此可见能得到“文”谥号的人都立下过不世功勋,而孔圉显然无名多了,不过孔子却不这么看。

孔子的看法是一以贯之的,他看中人的内在品质,而不在意这人的功绩或财富,传统的国人在精神上一直秉持着这种观念,但是,现在这种观念越来越淡薄了,这是我们如今的中国人应该深思的地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是一句经典名言,这句话对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尤其重要,人往往身处高位,便会飘飘然,不在意别人的见解,认为自己比他们强多了,这就断绝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孔圉掌管着卫国外交,属于卫国的实权派人物,他能够做到不耻下问,这正是身居高位之人的学习之道。孔圉本身聪敏,却还能够虚心接纳别人提给自己的意见,这种行为就可以得上“文”了,因为善学者,文必成矣!

在《论语》后面的记述中,孔子还会提到孔圉,阐述了他对于卫国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探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论语》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文光读《论语》每天学一句(10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 子曰:敏而好学后面是什么

子曰:敏而好学后面是什么

不耻下问

公冶长-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但根据《四书集注》的说法,孔文子想要攻打疾,结果疾逃到了宋国,孔文子就将女儿嫁给了太叔的弟弟遗:“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所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就告诉他,孔文子这个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一般来说,我们知道,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算是比较好的谥号,特别是“文”、“武”算是顶级的好谥了。周文王、周武王两代英主。具体可以看《谥法》,对照人物,非常有意思。孔文子作风好像不行,却得了个“文”,言过其实,所以会有疑问。孔子说的也牵强了点,不耻下问就能称得上“文”了,我也存疑。

但不耻下问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品质,难就难在“下问”,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很多贵族抹不开面子,别说贵族,公司里有一些人都很难虚心求教。认为,作为上级一定比下属懂得多,否则,无以服众,这是一种错觉。领导不必什么都强,老师也不必什么都强,青出于蓝而甚于蓝啊。

子后面还会曰:舜其大知也舆!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是不耻下问的代表人物。黄帝也是,我看过《黄帝内经》,是黄帝像岐伯请教的一些事情。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只有不耻下问,才能打开自己固有的认知,获得更高的领悟。

放下的是身段,强大的是内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王辅臣,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149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