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什么意思 "黄钟大吕"是什么意思出自哪个典故

爱生活的丸子

从字源看中国古代法律思维的演变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刑法学讲义》《法律与宗教》《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超越法律》《所罗门之结》。

法律的法,古字写作"",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由"氵""廌[zhì]""去"三部分组成,其中"氵"代表水,寓意执法公平如水;"廌"是[xièzhì],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杨孚《异物志》记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去"的意思,《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认为是去除坏人之意,亦有学者认为就是个声旁。《说文解字》卷十[fǎ]方乏记载:"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作为对比,罗马法院广场有一塑像,蒙眼女性,白袍,金冠,左手提一秤,置膝上,右手持一剑,一束棒。束棒缠一条蛇,脚下坐一只狗,案头放权杖一支、书籍若干及骷髅一个。天平用以衡量法,宝剑用以保护法,前额垂直的秀发代表"诚实",亦即"真相",而蒙眼闭目,则表示审判要"用心灵来观察"。这便是整个西方世界里家喻户晓的法律化身——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的雕像。

中国文化中有"上古四圣",分别为尧、舜、禹,还有一位叫皋陶[gāo yáo]。皋陶是我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位法官形象,也是传说中安徽六安的始祖。皋陶用法宽平,主张定罪存疑时一定要从轻,不能从重,宁可有失误,也不能枉杀无辜,獬豸[xiè zhì]就是协助皋陶断案的神兽。皋陶用獬豸帮助断案,正是利用了其善良、无私、公正的特性。善良、无私、公正,正是中国古人心目中的法律准则。

古代中国说是外儒内法,但其实还是人治,这个"灋"字造得有深意,它或许就代表了百姓内心的向往:法就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法应该是公正严明、刚直勇猛的独角兽,它不隶属任何个人或团体,"法"应该代表人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

我们再来看两个与法有关的字:刑与狱。《说文解字》说:"㓝,罚罪也。从井从刀。《易》曰:'井,法也。'。"《说文解字》:",确也。从,从言。二犬,所以守也。"狱,落实案情。字形采用" 言"会义。二只犬,用来看守犯人。诉讼就是辨明真伪,确定谁有罪,所以"言"是通过辩论来确定,两只犬表明争辩很激烈,情绪激动,像狗一样狂吠。因此,"狱"的原意是诉讼,而不是看守,看守是诉讼的结果,是引申义。

《周礼·地官》说的很清楚:"争罪曰狱,争财曰讼。"争辩有没有罪叫狱,争辩财产叫讼。那么,古代监狱用什么字?囹圄[líng yǔ](出自《礼记·月令》),身陷囹圄就是坐牢的意思。

董仲舒《春秋繁露》也说过:"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他认为教化才是为政的根本。两只狗狂吠虽然难看,但毕竟有敬畏,有平等说话的机会,符合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刘晗在《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一书中有提到,法律思维的核心,是凡事讲规则。只要有社会,就有规则,哪怕是原始部落,内部也有自己的规矩。那么,谁来制裁规则的破坏者呢?有两种方式:复仇和法律。复仇是私人来执行、伸张正义,法律则是通过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来执行规则,制裁破坏者。比如,犹太人提倡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儒家讲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都是在鼓励复仇。

复仇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弊端也很明显,效率低、成本高。在复仇体制下,复仇者既是报案人,也是侦探,还是警察、检察官和法官,最后还充当刽子手的角色,亲自来执行。这意味着他除了复仇,其他事情都不用干。赵氏孤儿案,晋国大将赵朔被屠岸贾诬陷,满门抄斩,他的门客程婴为报答主公,养育赵氏孤儿,准备20年之后报仇雪恨,把自己后半生花在复仇上,代价很大,成本极高。

刘晗老师认为,在复仇的制度下,不容易形成大规模的社会协作,市场经济无法形成。于是,随着社会范围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就出现了一批专门负责处理纠纷、维护秩序的人(律师、法官等),这就是我们现代的司法体制。这种新的社会分工逐渐取代了之前的复仇体制。

在这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商鞅变法是其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秦国为了富国强兵,禁止私斗,复仇也被禁止。秦始皇收缴民间武器,不只是为了防止造反,也是为了杜绝私人复仇,让人们通过公权力机关来解决纠纷。从复仇到法律的演化,是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达成终局裁断,并用公权力来执行的体制变迁。当然,法律没法完全取代复仇,因为复仇是人的本能。所以美国法官波斯纳说:现代法律只是疏导了复仇,而没有消灭复仇

熊逸在讲《资治通鉴》的时候,曾说到商鞅"改法为律"的做法。据说商鞅去秦国的时候,弄到了一套李克的《法经》,到秦国后开始实施变法。要变法,先立法,商鞅把李克的《法经》做了一点修改,即"改法为律"。(《唐律疏议》卷1)商鞅将李克原先称为"法"的东西改称为"律","法律"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什么是"法"?从广义来说,一切治国的方法都是"法"。明朝学者沈一贯(万历皇帝内阁首辅)写过一篇法律论文,题目叫《法行》,说三代时期,礼、乐、刑、政都是法。(《喙鸣诗文集》文集卷6)。从狭义上看,"法"原本就是礼、乐、刑、政当中的

从"刑"到"法"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演变,"法"强调的是公平,"法"就是要把一碗水端平。儒家之所以反对成文法,原因之一就是反对这种公平观念,讲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可见,儒家讲的是家族伦理,差序格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提到"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样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当宗法纽带断裂,人口流动性增强之后,儒家伦理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法"的观念应运而生。但是,"法"的公平观念也有它致命的缺陷,就是不利于管理。越是竞争环境下的管理,就越是追求效率,而公平会破坏效率

所以,强调公平的"法"注定会让位给不讲公平的"律"。这样来看法律史,就会看到一个从刑到法,再从法到律的演变。李克制定《法经》的时候,初衷应该更接近"律"。

"律"的本义和法律没有半点关系,而是指一种像管子一样的定音设备,用来确定绝对音高。古代调音师用12只长短不一的管子来确定一个完整音阶里的12个音,从低音管开始数,奇数的6个管子叫律,偶数的6个管子叫吕,或者同,统称十二律,也叫十二律吕。"黄钟大吕"就是形容音乐或者文章很恢弘,很庄严。黄钟和大吕就是十二律里的两律。"律"后来引申为规范、标准,唐朝兴起的近体诗,就叫格律诗,即"有严格规范的诗"。凡是违反规范的,比如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这就叫"出律",是不允许的。

说到法治,当然离不开法家思想。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将法家列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经战国时李悝(即李克)、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的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当然,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依法治国,"以刑去刑",不重视道德的作用。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冶强指的是国家太平强盛。弱乱就是国家纷乱衰弱。阿就是不公正,偏袒的意思。国家太平强盛得力于法治,国家纷乱贫弱是由于执法的不公正。只有实行法治,以法治国,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能遵法守法。相反,若贪赃卖法,举事不公,阿曲权贵,人民自然不服。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出自《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遗忘。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认为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

我们最后再来看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对于法律的看法,孔子的理想是"无讼",该词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把"无讼"视为审判活动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如何实现"无讼"?孔子认为,对前来诉讼的当事人进行积极的调解和思想教化,使双方妥协退让而达成谅解,从而终止诉讼。

《荀子》记载:孔子为鲁大司寇(备注:司寇是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名称,为最高司法官。《周礼·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bì]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备注:[bì àn]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古代在牢狱的大门上画着狴犴的头形,后用作监狱的代称。)

狴犴,又名宪章,龙生九子之一,是老七,形似虎。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龙生九子"说法一:老大囚牛,老二睚眦[yá zì],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suān ní],老六赑屃[bì xì],老七狴犴[bìàn],老八负屃、老九螭[chī]吻。说法二来自明朝杨慎所撰《升庵外集》,"龙生九子"分别为:老大赑屃,老二螭吻/鸱[chī]尾,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tāo tiè],老六趴蝮[bā xià],老七睚眦,老八狻猊,老九椒图。

《论语·为政》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治理百姓不能靠政令刑罚,因为它们不能使小人变成君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化。但是,教化是有条件的。老百姓只有富裕了,才有时间被教化,也才会出于对君主感恩戴德而愿意接受教化。

"富而后教",先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化,教化的内容就是宗法家族的道德伦理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富而后教"是实现"无讼"的根本保障。孔子周游诸国,游说各国君主,其良苦用心即在于此。可惜,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孔子力倡的"无讼"主张也只能成为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理想主义。

黄钟大吕什么意思

"黄钟大吕"是什么意思?出自哪个典故

黄钟大吕 (拼音:huáng zhōng dà lǚ)

出处:〖出处〗《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郑玄注:“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

典故:〖解释〗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例子:〖示例〗先生之文如~,发达九地,黄启洙泗邹鲁之秘,其可不传耶? ★宋·陆九渊《语录下》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徐渭传,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167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