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没有空调夏天怎么办(80年代农村没有空调,说说大家怎么避暑?)

瓦力数码评测

80年代农村没有空调,说说大家怎么避暑?八十年代没有空调,每到夏天,闷热无比,老百姓自有避暑高招,大概就是蒲扇、电扇、下河下湾。

夏天再热,农村庄稼人上要上地除草灭荒,到了晚上,男人们光着膀子,膀子上搭着一块沾了井拔凉水的长条布,手里摇着蒲扇,街头路灯下,打牌拉大呱,淌了汗就用布擦掉,汗不停的出,布透了用手拧拧再擦,那个时候,毛巾少,也不如布好用。女人们穿着汗衫,就是自己动手做的无袖的圆领衫,也是摇着蒲扇,坐着马扎,说东家道西家,每晚乐此不疲,基本每晚都到十一二点。那时最大的好处没有黑蚊子,普通蚊子咬着整天出大力的人们没啥感觉。

晚上也是孩子们的天下,那时不是家家都有电视,一般每个村有一台进口的大彩电,摆在村委,到了晚上争先恐后的去抢地看电视。没几个台,不用调来调去。霍元甲,郭靖,黄蓉儿时的偶像。

大点的孩子,三五成群结伴去村边不远的河里游泳,一条河男孩子在河的上游,女孩子在河水的下游,都是裸泳。有道是有理的大街,无理的河沿。谁也不笑话谁,也没人动歪心思。

家庭好点的,买上了黑白电视,金龙牌电风扇。那电风扇产地龙口,落地扇,质量好,不偷工减料,笨重,很少有塑料用在上面,质量也是杠杠的。富人家晚上开着大门,院子里放着电视,开着风扇,等着邻居们前来看电视,多少也有点炫耀吧。

八十年代,虽然物质匮乏,条件有限,但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开始施行,改革开放也已开始,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我记得八三年就开始全年吃上白面馒头了,当然,那会跟现在没法比,不过,老百姓容易满足,还是很快乐的。

来自优质历史领域网友“古月云峰”对80年代农村没有空调,说说大家怎么避暑?的观点:

80年代初期,物资十分匮乏。农民只能凭有限的票券到供销社购买些生活物品。别说空调,连电风扇也不多。大多数人靠手摇蒲扇降温。

那时,田土刚分到户。三伏炎天里,一丝风也没有,南方异常闷热,常常使人感觉胸中透不过气。即使这样,农民得照样下田地干活。哪怕更难受,也不能耽误农时。

白天出工,须戴上斗笠。因为斗笠系竹蔑编制,笠面有许多小孔,既可遮阳,也能通风透气。有生活经验的大伯,常穿一件厚厚的旧上衣,让汗渍长时间留在衣服上,找点凉爽的感觉。

田野里不时传来“凉风来……凉风去啊……哦……嗬……”的吆喝声,说明室外气温特别高。那种叫喊,或许是呼风的本意,或许在表达缓解酷热的期待,或许在释放烈日难熬的苦闷。

夏日热在响午。人们只得呆家避暑。那时候,大多数农户住的是土坯房,屋子里相对凉快些。在酷热的野外煎熬了大半天的农民,甚为疲倦。有的人拿块薄膜铺在地面,仰卧成一个“大”字,让地气亲昵着肌肤;有的人静坐在门槛上,让几丝穿门凉风安抚一下燥热的内心;有的人来到大树底下,独享着树荫里那片难得的爽情。那位村姑虽然悠闲地摇着蒲扇,也难以掩饰那掺和着泥腥的香汗味。大婶大妈来到水塘边,搓洗衣裳溅起的水花,是暑热天气里的一种惬意。细伢子光着屁股贪玩在门前渠水沟水里,一串串嬉戏声将夏日的热浪晾在渠沟边。

大屋场条件好点的老年人三五成群,或聊聊天拉拉家常,或一起玩玩扑克,或找个清凉处吹吹风。

傍晚,组上昔日的哂谷场,成了孩子们追逐疯玩和大人们聚在一起纳凉的“风水宝地”。

各家各户门前那堆闷烧着的野辣椒,飘起一股股刺鼻的浓烟,驱赶着嗡嗡尖叫着的蚊虫。于是,地坪上摆开了竹床和木椅。大人们一边拉着家常,一边不停地摇拍蒲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将蚊虫与暑热赶尽杀绝。劳累了一整天的大叔,迫不得已整晚躺在竹床上贪凉歇息。

由于农村自然环境好,晚上退热较快,临近午夜,热浪就会快速撤出阵地。

一般的农村人没有更好的避暑条件,就是这样简单地重复着每一天。

这种乡村避暑生活不失为另一番美好风景。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君子上善如水,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有1条评论,2004人围观)
    网友昵称:山东专升本信息网
    山东专升本信息网V游客2022-04-26沙发回复
    钟山县专升本统考老师这样讲http://www.sdzsb8.cn/sbrx/2311.html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