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

中关村在线

  在这次政变中,秦王李世民亲手射杀长兄太子李建成,他的心腹尉迟敬德射杀齐王李元吉。接着,敬德全副武装,手持长矛,进宫逼高祖下令,命禁卫军和东宫、齐王府的部队服从秦王指挥。三天以后,宣布立李世民做皇太子,军国事务,无论大小归太子处决,然后上奏。这样一来,李渊名义上还是皇帝,实际上已经一点儿权力也没有了。到了八月里,李渊宣布传位给太子这显然是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李世民先是假惺惺地推辞一下,然后正式即位。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有道明君”。然而他登台之前,却杀兄杀弟,逼父夺位,这自然会引起人家许多议论。我在这里只想提一种看法,有人说,李建成是个庸人,是唐初宫廷中腐朽势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是光明面战胜了黑喑面,否则就不可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好局面。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我如今先不去说它,我只准备根据历史事实,把玄武门之变的来龙交代一下。有了这个底子,只要不存偏见,不想把主观想像的东西硬加给历史,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性质,一定可以得到比较客观的认识。唐高祖李渊的元配窦皇后生有四个儿子:建成、世民、玄霸、元吉。玄霸死在李渊起兵以前,后来旧小说里把他写成手使双鎚的猛将,完全是编造出来的。

玄武门之变

  李渊起兵的时候,建成二十八岁,世民十八岁,元吉十五岁,还是个孩子。李渊喜欢用子侄做将帅,一起兵就封建成做陇西公,指挥左军,世民做敦煌公,指挥右军,连元吉也担当了留守太原的重任,由于李世民做了皇帝,建成、元吉两人的形象在史籍中被丑化了,特别是建成,更加被说得不堪,太原起兵则是世民“首建大谋”,李渊自己倒是被动的了。不过历史事实这样东西,不管人们怎样粉饰,怎样篡改;总免不了留下点蛛丝马迹。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痕迹中,看到李建成的真实面貌。试看两件事情。李渊初起兵,派建成、世民领兵讨伐不肯服从李渊的西河郡。当时军队刚刚编成,进行严格训练;“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两兄弟的表现并没有高低。这是一件。

  李渊誓师出兵,才走了两三百里路,便碰到了困难,天雨缺粮,难以进兵,前面有扼守险要地形的隋军,后方又传来刘武周勾引突厥袭击太原的谣言。李渊听了几个幕的意见,想退还太原再作打算。这时自然是全靠李世民痛哭流涕,反复力争,才使李渊鼓起勇气改变决策了。然而史籍上却留下了删除未尽的“李建成亦以为然”七个字。做过李渊记室(秘书)的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更把反对退兵的言论记在“大郎、二郎”两人名下。原来当时反复力争的不是世民一人,而是建成、世民两兄弟。这又是一件。从这两件事情来看,李建成并不是庸人,他的英雄气概与世民相比,可能并没有逊色。

  李渊做了皇帝之后,立建成做皇太子,封世民做秦王元吉做齐王。这并没有问题,建成是嫡长子,做皇太子是合情合理的。问题出于后来世民立的军功太多太大,李渊却没有料到这会导致兄弟争位的结局,他非但没有采取任何预防的措施,而且实际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建成做了皇太子后,便不大领兵打仗了。这也不怪李渊,因为历代统治者一般都认为派皇太子做元帅很不得当。李世民则经常做元帅。武德元年(618年),消灭陇西的薛仁杲;三年,消灭攻占太原的刘武周、宋金刚;四年,灭王世充、窦建德;五年,第一次平定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中原和西北的战功几乎都是他建立的。有些人早已看到出乱子的可能性了。

  后来的贞观名臣王挂、魏徵,当时都是东宫属官。武德五年冬天,刘黑闼再度起兵反唐的时候,王、魏两人劝太子主动请求出征。他们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只因年长位居东宫,却没有赫赫战功足以镇服海内。…”建成听了他们的话,便向父皇请求出征,消灭了刘黑闼。但是这次轻而易举的胜利,并不能把建成的威望提高到与世民同等的水平键其实在于李渊。请着武德四年(621年)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的班师盛典。李世民穿一身黄金甲骑马进长安城,王李元吉李世勤等二十五员大将跟在后面。名骑兵和三方名甲士排成威风凛凛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队伍的前后,鼓乐齐鸣,好不热闹。

  王世充和窦建德和隋朝皇帝用的乘舆等御物由武监押,送进太庙,向祖宗告捷。这真正是“功盖天下”啊!怎么能够不“中外归心”呢?当然消泯危机的办法还是有的。如果李世民领兵打仗时是元帅,告捷成功后就仅仪是长安城里的一个富家翁,两兄弟要和平共处,还是可能的。但是李渊先在武德元年十二月任命李世民做陕东道大行台,几乎把关东(指潼关以东)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平定王、窦以后,更是认为无论什么官爵对他都嫌太小,特设“天策上将”的名目,地位比王爵还高。他的全衔是“秦王、天策上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秦王府有文武僚属,有军队;天策上将府也有官属;陕东道大行台几乎是个具体而微的政府,李世民尽管住在长安王府里,却可以派手下人去镇守洛阳,中原几乎等于他的地盘。这个样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兄弟争位的形势。

  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皇帝制度下,“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个君又是终身制的,是以传子为常轨的,不比有任期的位置,兄弟可以轮流充当。太子建成见世民功离势大,不免担心自己受到影响;秦玉世民是不是想再高升一步,史籍上当然把所有的痕迹都抹掉了,然而这也是很自然的想法,不会没有的至于双方手下的人,希望主子得到帝位的心理,比主子更浓厚,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他们忠于主子希望他做皇帝,这是一条。他们希望主子上去,自己好升官进爵,这又是一条。他们怕主子失败,自己也跟着完蛋,这也是一条。于是,长安城里,以东官为一方,以秦王府为又一方,展开了争夺权力的斗争。这场斗争的真相究竟怎样,要彻底弄清楚是不可能的了。

  齐王李元吉帮大哥对付二哥,这没有疑问。他其实是不必参加这场斗争的。据说元吉曾向建成自告奋勇,要亲手杀死世民;又据说建成把一区劣马借给世民,说是骏马,想掼杀世民,不料这马一连三次马失前蹄,世民都跳出几步,没有跌倒;又据说建成给世民喝毒酒,世民中了毒,却没有致命,只吐了点血;……这些事情是否事实,我们只能存疑,因为都出于世民做了皇帝以后的记载是一面之词。可以相信的是:双方的幕僚都劝主子先下手为强。太子洗马魏徵就劝过太子及早除掉秦玉玄武门之变以后,世民召他质问,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并不否认;只说:先太子早听徵言,决不会有今日之祸!

  李世民的好处是听了这话,并不发火,非但不杀,而且改容相敬,加以重用。世民手下的人想争取主动,是很自然的。长孙无忌是世民的内兄,房玄龄、杜如晦都是一直追随世民的人,这个是文的。建成、元吉设法拉找秦玉府的几员将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这很合乎情理,也应当是事实。尉迟敬德劝世民动手最积极,因为他正式拒绝建成赠送的金银器,态度明朗,如果世民遭难,他也不会有生路了。六月初,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劝世民立即行动。史书上记录的三个人的话,无非是说一则了解对方马上要动手,二则世民表示于心不忍,希望等建成先发动。这些说话无非是说世民为人仁厚,杀兄杀弟是不得已的举动,可能都是史官代他说的。

  六月初三,世民密奏建成、元吉和后宫妃嫔有不干不净的关系,并说两人要杀自己。高祖见了,很为惊奇,答应在明日查问。初四一早,世民和长孙无忌等在玄武门埋伏兵马,只等建成、元吉到来。这玄武门是宫城北门,戒备森严,秦王虽是皇帝的儿子,怎么能够带领人马,在此安排埋伏?原来这一日负责宿卫的将军敬君弘,和秦王早有联系。这一点实在是玄武门之变的成败关键。建成、元吉一同骑马上朝,走到临湖殿,发觉有伏兵,连忙掉转马头,想逃回东宫。世民当先来追,喊建成住马。建成拿起弓来要射,心中慌乱,几次拉不开弓。世民不慌不忙

  这时,尉迟敬德领七十名骑兵赶到,一阵箭把元吉射下马来,但是并没有死,大概只带点轻伤。他立起身来,刚走得见步,看见世民因为衣服被树枝钩住,坐不稳鞍轿,跌下马来他喜出望外,不顾一切,扑将过去,夺下世民手里的弓,想把他扼死。尉迟敬德望见大惊,大喝一声,拍马赶来。元吉听见声音,只得放手,向武德殿逃去。敬德追上,把他射杀。这些事情发生在宫城里面,也就是在玄武门的南面。建成手下的将领冯立、薛万彻等得了太子死讯,便领东宫、齐王府的两千人马,进攻玄武门。他们是在城外,想打进去为太子报仇。当时双方兵力,优势在冯立一边,敬君弘挺身出战,死在阵上,世民的处境相当危险。尉迟敬德在城上把建成、元吉的首级示众,东宫兵马见了,无心恋战,大部分都溃散了。接着,敬德又进宫去逼李渊下令,事变才完全平息。李世民抢得皇帝位子的举动是不光彩的,然而他不杀建成,建成必定杀他。为了这只宝座,父子兄弟自相屠杀,历史上何尝只此一遭呢!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www.fgly.cn/archives/32157.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67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