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哪几个阶段?

浮光掠影知识网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乡试 最初级的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经义和时务策。经义是儒家经典的注释,时务策则是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和看法。通过乡试的人可以获得举人的头衔。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举考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科举考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哪几个阶段?
  2. 古代科举考试有几个等级?

一、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哪几个阶段?

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 乡试(Xiāngshì):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也称为 "乡贡"。在这个阶段,考生需要在自己的乡里或州县级别的考场参加考试,主要考察的是文学才能,如诗歌、文章等。合格者可以晋升为举人。

  • 会试(Huìshì): 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合格者可以晋升为进士。这一阶段的考试在省级考场进行,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和策论能力。考试内容包括议论文、诗文和经义等。

  • 殿试(Diànshì):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阶段,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状元、榜眼、探花等,获得官职。殿试在京城(如北京)的皇帝宫殿内举行,考察内容包括策问、会元和解元等。

  • 这些阶段构成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核心。通过这一制度,有才华的士人有机会晋升为官员,不受出身和家世的限制,弥补了封建社会的官职继承和世袭制度,有助于选拔和培养官员,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和文化发展。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百年,直至20世纪初才被废除。

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没有两个会试,而是分为: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四级。

1、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 ,第一名称“案首”。考取的就叫生员,即秀才。

2、乡试,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又叫廷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扩展资料:

科举最早起源于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当年开设了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这种以试策分科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便是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到了唐代,科举考试设科繁多,不同时期其科目设立也不尽相同,前后总计不下几十种。其中常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此外,还有制科和武举科等。

到了宋朝对科举的改革,将北宋的文化繁荣推行封建社会的最高峰。科举制在不断发展,在宋朝逐步走向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

二、古代科举考试有几个等级?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状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状元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举考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举考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www.fgly.cn/archives/182751.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