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 张议潮是民族英雄吗

浮光掠影知识网
张议潮,沙州敦煌人,中国唐朝后期将领。张议潮(799年—872年),一作张义潮,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人。中国唐朝后期将领,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张议潮出身沙州豪族,自少有大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议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张议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张议潮是民族英雄吗
  2. 张议潮为何不把归义军传个儿子张淮鼎,而要传给侄子张淮深?

一、张议潮是民族英雄吗

张议潮是不是民族英雄,这需要更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细节来回答。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张议潮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他领导了驱逐吐蕃占领者的起义,并成功地将唐朝的领土重新纳入中国版图。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事件往往存在着多种解释和争议。因此,对于是否将张议潮视为民族英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张议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和爱国者,他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例如,在近代中国的革命斗争中,许多爱国志士都受到了张议潮精神的启发和鼓舞,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不息。

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对张议潮持批评态度,认为他的行动过于暴力,对当地人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和痛苦。此外,他的胜利也并非没有代价,如唐朝政府最终不得不支付高额的战争赔款等等。因此,这些人可能会认为将他视为民族英雄是不公平的,应该更加客观地评价他的行为和影响。

总之,对于张议潮是否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和细节来进行全面评估。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同时也要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二、张议潮为何不把归义军传个儿子张淮鼎,而要传给侄子张淮深?

说到张议潮其实也还是很有说法的哦,话说当时安史之乱之后,故事还在发生,这其中归义军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席位,话费了很大的力气打版图归还了大唐,但是之后就衰败了,但是张议潮最后把这个归义军传给了侄子张淮深,但是却没有传给儿子张淮鼎,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持续衰微,吐蕃于是趁机攻掠河西诸州,而唐朝对此已是鞭长莫及。唐朝末期,沙州张义潮散尽家财、建归义军,先后收复河西十一州,开拓疆土四千余里,使河西之地重归大唐版图,堪称壮举。然而,张义潮之后归义军却迅速衰败,又令人万分惋惜,那么张义潮为何不将归义军传给儿子张淮鼎,却传给了侄子张淮深呢?

张义潮率军起义,使河西十一州重归大唐版图

安史之乱后唐朝迅速由盛转衰,尤其是中央朝廷持续衰微,吐蕃趁机进兵河西,先后攻占攻占河西、陇右诸州,张议潮家族世居的沙州(今甘肃敦煌)同样于建中二年(781年)被吐蕃攻陷。占领河西之后,吐蕃在此地的统治极为残暴,而本就出身沙州富豪之家的张义潮,自幼便苦学兵法和武艺,并暗中招募、训练义军,时刻准备光复河西诸州。

吐蕃虽然强大,但统治却极为混乱,突然膨胀的他们很快便陷入了四面为敌的境地,不仅回鹘汗国和阿拉伯帝国对吐蕃发动了进攻,唐朝和南诏联手之后也在四川方向对吐蕃展开了反攻,并在会昌四年(844年)三月,朝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开始谋划收复河西。

吐蕃的内忧外患,使得张义潮看到了机会,于是在大中二年(848年),率众在沙州发动起义,迅速攻陷沙州。与此同时,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亦发动叛乱,夺取吐蕃大权,自称宰相,之后又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这给了张议潮难得的喘息之机。

张义潮一面扩充稳定地盘,一面派出十路信使传信长安,希望与朝廷联手恢复河西。然而,由于路途艰险,九路信使葬送在了路途当中,只有敦煌高僧悟真所率领的信使于两年后抵达长安,闻听消息的朝廷虽然欣喜万分,但却无法给张义潮更多支持,更多的只是精神上的鼓励。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义潮率军对吐蕃展开反攻,到八月时,张义潮已经控制了除凉州之外的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张义潮在向朝廷报捷的同时,为了表示衷心,以其兄长张议潭为首的这支信使队伍,就此留在了长安为质。

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历经三年血战,张议潮统率的归义军终于攻克了吐蕃在河西的最后一个据点凉州。之后数年,张议潮又以瓜州、沙州为根基,再度四面出击,一面抵御吐谷浑、回鹘的进攻,另一面则不断扩大战果,巩固河西的统治,河西地区彻底得以克复,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在长安为质的张议潭去世,张议潮于是将河西职务交给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张淮深(其兄张议潭之子),而自己则以69岁的高龄亲往长安为质。唐王朝为了奖励其功绩,在其入朝之后,授予其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赐给田地宅第。而张义潮最终于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卒于长安,享年74岁。

张义潮为何将归义军交给了侄子,却没有交给儿子?

张义潮前往长安后,河西的归义军便被他交到了侄子张淮深手中,张淮深则成为了第二任归义军节度使,那么张义潮为何不将军队交给自己的儿子呢?我认为,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张淮深长期随军作战。虽然史料关于归义军的记载相对较为零散和杂乱,但从仅有的资料来看,张淮深参与起义和领兵作战的时间都及早。在咸通二年(861年)三月,在攻克凉州的战役中,张淮深便已经是一路主将。反之,张义潮的儿子张淮鼎却少有带兵作战的记载。因此,张淮深虽然只是张义潮的侄子,但却是张义潮极为重要的左膀右臂,且因为长期带兵的缘故,在军中拥有较高的声望,以其为归义军节度使,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张淮鼎在这一点上则要稍逊一筹,除了张义潮儿子的身份外,在局势不稳的情况下,他并不是合适的人选。

2、客观原因一:张淮鼎被留在了长安。毫无疑问,张义潮对唐王朝是忠心耿耿的,因此才会在兄长张议潭去世之后,便前往了长安为质。然而,张义潮这次前往长安,或许是由于没有了解到唐王朝的真正意图,因而并未携带家眷,然而当唐王朝通过授官、赐宅等方式将其留在长安之后,张义潮这才了解到唐王朝的用意,因而不久便遣人返回沙州将家人接到了长安。《押衙马通达状稿(三件)》中第一件的记载中,便有(马通达)先随司空到京,遣来凉州,却送家累的记载。

3、客观原因二:来自长安的命令。《资治通鉴》有载,(咸通八年二月)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入朝,以为右神武统军,命其族子怀深守归义。从这段记载来看,张淮深能够接任归义军节度使,除了自身的条件之外,与唐王朝的态度同样密不可分。或许正是为了将张义潮一家留在长安,唐王朝才没有任命张淮鼎为节度使,而是任命了张淮深。

然而,张义潮去世之后,归义军却很快陷入了动乱。大顺元年(890年),张义潮的女婿索勋发动政变,杀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夫妻和六子,拥立张义潮的儿子张淮鼎为节度使。两年后,张淮鼎去世,索勋又自立为节度使,结果引发张义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张氏的不满,索勋于乾宁元年(894年)被张氏的三个儿子所杀,张淮鼎的儿子张承奉又被立为节度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议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议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www.fgly.cn/archives/182421.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1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