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 晁错是哪个朝代的人

浮光掠影知识网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晁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晁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晁错是哪个朝代的人
  2. 晁错被汉景帝腰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晁错是哪个朝代的人

晁错是西汉的人。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粮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牧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

公元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

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的建议。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

二、晁错被汉景帝腰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晁错,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深受文景二帝的重视,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内史、御史大夫等职。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疏《削藩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的观点,建议景帝应趁早削藩,否则迟则生变,后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的主张,开始着手削藩。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景帝的削藩效果十分显著。借助着这次削藩景帝不但趁势收回了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使大多数的诸侯国都只剩下一郡之地,据相关统计,汉朝通过这次削藩使直辖的郡从15郡增加至44郡,而诸侯国所辖郡也从42郡减为26郡。同时景帝还趁机收回了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此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诸侯王再也没有过问封国政事的权力,封国所有政事均由朝廷派去的官吏负责,而后“诸侯皆赋”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保有“食租税”的权力,即诸侯王只能按朝廷所规定的数额来收取封国的租税,以此来作为俸禄。

而随着景帝“削藩”的成功推行,汉中央政权的权力开始被大大加强,反之诸侯王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自此诸侯国虽依旧存在着,但已是名不副实,相比汉初,此时诸侯国的实际地位基本已与汉郡相当,它已经不再具备同中央正面对抗的条件和实力,已经沦落为被中央政府任意宰割的对象。然而,在汉中央政府取得如此成就之时,力主“削藩”的最大功臣晁错,他得到的结局却并非是什么封侯拜相,名垂青史,而是身背无臣之礼、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现如今,传统观点认为晁错会被腰斩是因为汉景帝为了让吴楚等七国没有反叛的借口,从而占据大义,以此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当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景帝曾问策于曾担任过吴国国相的袁盎该如何解决这件事,为此袁盎献策:“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书.袁盎晁错传》),袁盎认为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诛杀晁错,恢复原本的封地,所以只要斩杀晁错,然后派使者前往七国宣布赦免各国诸侯王,同时恢复其被削夺的封地,这样就可兵不血刃的平定叛乱。

就这样,汉景帝为了自家的天下,为了不让自己的皇位被他人所夺,正所谓“晁错必须死,因为汉朝需要生”。如此景帝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一人来换取七国的重新归顺与天下太平,就这样晁错被景帝下令腰斩于长安东市。

以上的解释就是目前为止最为流行的晁错被腰斩的原因,但这种解释其实并不全面。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晁错被杀前后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发现晁错之死另有原因。

那就是实则非景帝想杀晁错,而是百官想杀晁错。

而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归咎于以下4点原因:

第一、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修改国家法令,与满朝文武形成尖锐的矛盾。

汉初,汉朝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变更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严格的流程的。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时,皇帝会先让丞相召集众大臣进行商议,在百官达到统一的意见后,再交由皇帝裁夺。而后在皇帝批准后,这项国策就会交予有关部门,由他们负责推行于全国。

而当时晁错只是作为“掌治京师”的内史,他并没有召集百官商议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力,更没有更改国家法令的权力。但晁错却多次私自与景帝商议国家法令的变更:“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史记.晁错传》)。晁错这般做显然已是擅权之举,是在破坏着朝臣集议制度,故“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资治通鉴.卷十五》)。

而他这般枉顾丞相的存在,枉顾三公九卿的存在,自然就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朝中重臣的极大不满,如袁盎就“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史记.袁盎传》),当时袁盎就因此事就与晁错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有晁错的地方,就一定没有袁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晁错与满朝文武的矛盾自然就日益加剧。

第二、晁错提出的削藩之策违背自刘邦就定下的祖制,即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开国之时,为了确保刘家天下的万世传承,他制定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前代的的全新政策,而这其中就包括“郡国并行制”,它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综合起来的一项制度,即一方面在全国设立由中央直辖的郡,另一方面又在全国各地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刘邦认为秦会灭亡,是因为在叛乱出现时,缺少同姓诸侯王的拱卫,所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也出现这种情况,遂决定在延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继续沿用西周的分封制,大封同姓诸侯王:“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诸侯王表》)。就这样,自刘邦之后,西汉历代君主都严格遵循着“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的祖制。

如此,晁错在当时力推“削藩”,这无疑是违背祖制的做法。

最初,晁错曾向文帝提过"削藩",但因晁错的削藩太过激进,且根本无一套切实可行的削藩之策,只知"削藩"却不知该如何"削藩",所以文帝怕引起百官、诸侯王剧烈的反弹,就没有采纳。直到景帝时期,因景帝对晁错十分信任,视其为股肱之臣,再加上景帝本身就有"削藩"的意思,所以在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晁错传》)的建议下,景帝顺势也就同意"削藩"了。

但是,当时景帝虽同意"削藩",可满朝文武却是从心底抗拒"削藩"的,时魏其侯窦婴就表示明确的反对,可因景帝的固执而为,众公卿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只得同意。此时,众公卿对景帝已无可奈何,他毕竟是皇帝,为人臣子者总不能记恨皇帝吧!可皇帝虽不能记恨,但对于让景帝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而执意要推行削藩政策的晁错,众公卿对其已是开始恨之入骨。

此外,对于晁错所提议推行的"削藩",不但满朝文武表示反对,连他的父亲都表示明确的反对,晁错的父亲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史记.晁错传》),晁错的父亲认为这削藩不但违背了祖宗之法,还有离间刘氏宗室的意思,这样下去必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可晁错却并不听从,晁错的父亲眼见于此,只能是“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汉书.袁盎晁错传》)。如此,可想而知当时晁错因强制推行削藩,违背祖宗之法的做法,其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而后,随着削藩政策在全国的强制推行,吴楚等国也相继公开反叛,而此时那些反叛的诸侯王们造反的理由就是“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史记.吴王濞传》),就是晁错提出的"削藩"离间他们刘氏宗室的感情,更是违背祖宗之法,我们造反就是为了清君侧。

第三、吴楚兴兵后,晁错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机攻击政敌。

吴王刘濞反叛后,其他诸侯王亦迅速响应:“胶西正月丙午诛汉使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东南少数民族也参与反叛的行列,一时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吴楚等七国已是主力尽出,西汉所面临的情况已是十分危险。可就是如此,晁错首先想的不是什么平叛之策,而是想着利用这次叛乱去击垮政敌。如此,在这紧要关头晁错不但不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而是枉顾迫切的局势去为自己的私利而忙碌着,这等行径无疑是让自己这本就岌岌可危的位置变得更是水深火热的,百官也更是唾弃其行径。

消息传到长安后,“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史记.晁错传》),就是晁错认为吴楚等国的造反跟自己的政敌袁盎有着很大的关系,是因为袁盎收了吴王的金银财宝,蒙蔽圣听,从而让景帝失去了平叛的最佳时机,所以他想向景帝上奏治袁盎的罪。

可还没等晁错行动,袁盎就得知此事,于是袁盎就与窦婴商议,向景帝进言斩杀晁错,而后袁盎果真也是如此做的,并且袁盎的谏言最终就成了压垮晁错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司马迁所言:“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晁错在关键时刻不想着去拯救国家,反而是为私利去行迫害之事,这等行径最终也让自己走向了灭亡 。

第四、晁错欲将景帝推向前线,自己则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

晁错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初期,做的最错的一件事情就是欲将景帝推向前线,然后自己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当时汉景帝与晁错商议调配兵粮的时,晁错就向景帝建议“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就是让汉景帝御驾亲征去平定七国之乱,然后他自己则坐镇关中,替汉景帝指挥文武百官,镇守后方。

正如苏轼所言:“使错自将而击吴楚,未必无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晁错论》),先不说晁错这般将景帝置于危险境地之中,而自己却是躲到后方“自固其身”的做法已经让景帝十分不悦,就单单是他想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去行丞相之职权,从而统领百官的做法就已然将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中,要知道此时晁错和百官已经是水火不容,晁错之前擅自修改国家法令,枉顾三公九卿等重臣的存在就已经为百官所不容,现在他又想妄图去领导他们,这就更让他们为之憎恨。

综上所述,晁错之所以会被景帝下令腰斩,虽有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变更国家法令,从而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满朝文武的严重不满,再加上晁错提出的削藩,从长远来看虽有利于西汉的统治,但是放在当时却是有违祖宗之法,且晁错在推行削藩时又太过急进,一棒子打死天下所有的诸侯王,不管诸侯王有没有反叛之心,一概就是削,如此急躁冒进,不切实际的做法,自然就遭到天下所有人的反对,包括他的父亲。

此后,当“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不但始终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反而是先以这个为由头去对付政敌,如此行径,就更是引起满朝文武的不满。到最后晁错又想置景帝于危险之中,更妄图统领百官,这等做法最终点燃了满朝文武的怒火,他们已经到了非杀晁错不可的地步。

之后景帝显然已经意识到不诛杀晁错势难平息众怒,所以也就发出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这样的感慨(《汉书.袁盎晁错传》),而后景帝为了重新赢得袁盎、窦婴、周亚夫等重臣的信任,毕竟朝廷要想平定叛乱就必须得依靠他们,如果他们不支持景帝,景帝必亡,同时也为了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的正当理由,景帝最终决定诛杀晁错。

如此,当“吴楚七国之乱”一切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晁错身上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都想诛杀他的时候,作为晁错最后的保护伞景帝都对他失望的时候,晁错被腰斩似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晁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晁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www.fgly.cn/archives/182190.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