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什么意思?

浮光掠影知识网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康乾盛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康乾盛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康乾盛世”是什么意思?
  2. 名词解释大全 康乾盛世
  3. 什么是“康乾盛世”?

一、“康乾盛世”是什么意思?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传统史学界亦认同这种说法,或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时期。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康雍乾时期(1662~1795),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农业生产有较大提高,手工业、商业等也获得长足发展;政治上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矛盾相对缓合,秩序比较稳定,国力臻于鼎盛;文化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进入了总结期;军事上平定了叛乱,打击了侵略,维护了统一。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发展到顶峰。史称康乾盛世。      

康乾时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经济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奇迹:它在承受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在盛世时期,中国人口从1亿增至3亿)的同时,满足了清廷日益增加的财赋需求,并使经济发达地区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康乾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在长时期内保持了较高增长,户部存银大幅度增加,像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户部存银达7182万两,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的两倍有余。财政收入增加,使清朝得以发动多次战争消灭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并组织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工程,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与繁荣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康乾时期的学术文化表现出全盛之世特有的恢宏气象,以考经证史为重要特色的汉学兴起,推动着学术向集大成方向发展。康乾时期古籍研究、整理所涉猎的范围异常广泛,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古算、地理、农学、医学等方方面面,从比较宽广的范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古籍整理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众所周知的《四库全书》。由纪昀等人在此基础上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古必衷诸是,持论务得其平”,反映了18世纪中国学术的最高水平。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文化上的标志是康熙至乾隆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的编撰。同时,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大大超过了前朝。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戛尔尼的中国行记)。 

二、名词解释大全 康乾盛世

所谓康雍乾盛世,是指清朝从康熙平定三藩起,开始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中期,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一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1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史学界一般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雍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发展阶段。

三、什么是“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传统史学界亦认同这种说法,或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时期。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康雍乾时期(1662~1795),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农业生产有较大提高,手工业、商业等也获得长足发展;政治上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矛盾相对缓合,秩序比较稳定,国力臻于鼎盛;文化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进入了总结期;军事上平定了叛乱,打击了侵略,维护了统一。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发展到顶峰。史称康乾盛世。      

康乾时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经济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奇迹:它在承受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在盛世时期,中国人口从1亿增至3亿)的同时,满足了清廷日益增加的财赋需求,并使经济发达地区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康乾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在长时期内保持了较高增长,户部存银大幅度增加,像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户部存银达7182万两,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的两倍有余。财政收入增加,使清朝得以发动多次战争消灭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并组织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工程,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与繁荣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康乾时期的学术文化表现出全盛之世特有的恢宏气象,以考经证史为重要特色的汉学兴起,推动着学术向集大成方向发展。康乾时期古籍研究、整理所涉猎的范围异常广泛,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古算、地理、农学、医学等方方面面,从比较宽广的范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古籍整理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众所周知的《四库全书》。由纪昀等人在此基础上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古必衷诸是,持论务得其平”,反映了18世纪中国学术的最高水平。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文化上的标志是康熙至乾隆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的编撰。同时,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大大超过了前朝。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戛尔尼的中国行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康乾盛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康乾盛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www.fgly.cn/archives/142309.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10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