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 陆九渊简介_洪帮陆青山简介_沐九渊小说

浮光掠影知识网
陆九渊(1139~1193)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陆九渊简介,南宋金溪县人。理学家、教育家,曾讲学于象山(今贵溪县南),人称“象山先生”。陆九渊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陆九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陆九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陆九渊简介_洪帮陆青山简介_沐九渊小说
  2. 陆九渊的介绍
  3. 陆九渊是谁

一、陆九渊简介_洪帮陆青山简介_沐九渊小说

陆九渊中文名称: 陆九渊又名: 号存斋 字子静 象山先生 陆象山性别: 男所属年代: 宋代生 卒 年: 1139~1193相关人物: 朱熹 王守仁

生平简介

陆九渊(1139~1193)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陆九渊简介,南宋金溪县人。理学家、教育家,曾讲学于象山(今贵溪县南),人称“象山先生”。陆九渊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历任靖安县主簿、崇安县主簿、台州崇道观主管、荆门军知军等职。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他治理荆门政绩显著,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陆九渊简介,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陆九渊还热心于讲学授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每天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封建伦理纲常和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体认封建伦理纲常。后人将他所著、所讲编为《象山全集》,共36卷。

    二、陆九渊的介绍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1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卒,年五十四。谥文安。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三、陆九渊是谁

    陆九渊(1139~1193) 字子静,自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南宋抚州金溪县(今属江西)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在家候职3年,辟槐堂书屋聚徒讲学。后授隆兴靖安县主簿。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邀,与兄陆九龄会朱熹于信州铅山鹅湖寺,就治学方法与朱熹进行辩论,主张教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朱之教人“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是为“支离”,为“簸弄经语”,“浮论虚说,谬悠无根之甚”。朱也指谪其“教人为太简”。双方不合而罢。八年,率门徒访朱熹于南康,登白鹿洞书院讲席,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发论,听者感动“至有流涕者”。九年除国子正,讲《春秋》,十年迁敕令所删定官,十三年奉祠归,还乡讲学,“每诣城邑,环坐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听者贵贱老少,溢塞途巷”。十四年,在贵溪应天山立精舍讲学,次年定名象山精舍,“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故四方学徒大集”。居山5年,“往见者逾数千”。绍熙二年(1191)修郡学贡院,“朔望及暇日诣学讲诲诸生”。其学继承孟子、程颢,创“心学”学派。提出“心即理”,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无非此理而已”。认为心学的主旨在明理、立心、做人,尤其以尊德性。强调只有“先立乎其大者”(即立心)才可以去读书学艺,应事接物。在教育思想方面,强调直接明了整体的悟彻,认为“本心”,只能是整体地形成和被体认的,悟得“本心”,也就认识了全体。强调为学以自我反省的“易简工夫”为主,而“圣贤垂训,师友切磋,但助鞭策耳”。“易简工夫”须从“日用处开端”,从切已自反,改过迁善入手,从日常之事中悟彻“本心”,体会伦理道德,并把对于伦理道德的自我修养贯彻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体认、存养“本心”的工夫,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又把读书看作陶冶性情、涵养道德的过程,主张“优游读书”,不以文字为意,而以精熟为贵,意旨为的。在教的方面,强调教人者根据各人不同资质、性情,加以不同导引、点拨,称讲学“非徒讲经,启发人之本心也”。“吾之与言,多就血脉上感动他”。其讲学不立学规,也无定本可说。因不喜著述,仅有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及少量诗文,由长子陆持之辑成《象山先生全集》,弟子多集中江西和浙东两地。从学于槐堂书屋和象山精舍的江西弟子,以傅梦泉、邓约礼、傅子云等为首,史称“槐堂诸儒”,谨守师说,着力构筑陆派门户;浙东则以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为代表,活动于四明山麓、甬江流域,史称“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陆九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陆九渊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www.fgly.cn/archives/138614.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12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