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张海的书法饱受争议?

四川小唐

张海先生的书法有争议吗?网上看到的似乎好评远远大于非议,毕竟张海先生张海先生执掌中国书法协会掌门人尽十年,他的背景、位置、影响力在那摆着呢,想在书法圈里吃饭的人,若想去批评一下张海先生的书法,多少心里也要掂量一下的,这么一掂量似乎就再没什么勇气提出批评了。反而是我们这些混迹于媒体的书法圈里的草民,反倒是无所顾忌敢于大言不惭。

书法圈里,一个人的书法有争议是好事,因为你至少是被大众关注的焦点,你若无名无势谁会吃饱了没事去议论你。张海先生是书协掌门人,自然会被摆在聚光灯下,想没有争议也难。

争议一,书法方面的创新

张海先生的书法的争议性应该说还不算是很大,张海的书法四体兼备,最为有成就的是他的行草书和隶书。而世人多认为他的隶书成就最大,特别是他把行草书的笔法运用到隶书当中,创作的“草隶”颇受大家好评。

张海的隶书确实有一种古朴、苍茫的味道,特别是用笔有一种涩劲,很多地方那种飞白的效果也增加了作品的古拙、雅致和金石气。

张海的这种“草隶”我本人还是挺喜欢的,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用笔还是有一些看法,例如上图中画红线的地方,全篇多次用到类似的处理手法,而且是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这种写法。

我知道张海先生的这种写法是取法汉简的一种变形,但是当一种用笔反复出现过多是否已经成了一种习气,汉简的类似用笔是一种自然、随意的感觉,但张海先生以刻意来追求随意确实有做作的嫌疑。是不是这种用笔可以向汉简学习,多一些变化呢?

相比于张海先生的隶书,我倒是更喜欢他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还是很有古意的,他有意识地将碑版书法、汉简意趣融入到了行草书当中,作品给人一种萧散、简远的味道。张海的行草书面貌多变,特别是后期将飞白效果带入到行草书当中,并且刻意强化这一特征,确实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空间分割效果。

张海的行草书,墨色枯、润、浓、淡变化十分丰富,给人以十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飞白书法古有记载,但真正流传下来的飞白书并不多见。张海从晋人书法中出现的无意识地散锋,把散锋当成一种笔法加以夸大化运用,这种笔法的运用确实是一种创新,值得肯定。用这种散锋创作出来的线条,确实也带来了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散锋的效果毕竟是一种自然出现的艺术效果,而把这一点用放大镜放大无数倍,通篇大部分都来应用这种效果,过分强调书法线条的质感,也是书法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造成的一种书法美术化的趋势。这也是张海书法有争议的一方面吧。

另外关于张海书法争议最大的就是他的签名“张海”二字,古代各种法帖中几乎没有这样的出处,完全是张海先生自己所创造的,如果不是知道这是他写的,还以为是“长征”二字呢。同样的问题也曾出现在他的一些行草书作品当中,多次出现一些自创的写法,这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争议二,放任丑书横行

网上有很多的声音说,这几十年丑书的横行泛滥,都是书协的不作为有关。而张海先生执掌书协掌门人十载,这个责任逃不掉的。

但是这个争议我们还是要客观看待的,作为书协掌门人的张海先生,一直是很强调书法的继承的重要性的,而且在书法的普及方面还是做了很多贡献的。但是,书协毕竟是一个民间组织,它是没有什么约束性的。而且,作为一个书协掌门人,在创新方面又不能太多的干涉,否则创新之路只会越收越窄,又会走入另外一种歧途。

因此在丑书这件事情上,书协确实有责任,但作为掌门人也不太好拿捏,因为有些人干脆退出了书协,那你还怎么管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那么今人尚什么呢?总不能尚“丑”、尚“乱”吧。这个问题是我们所有书法爱好者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后用张海先生的一首诗来结尾吧:

“人书俱老对斜晖,检点平生幸不菲。付与后人评得失,仍将余力探几微。”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十分感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檀道济,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173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